政策经纬度:解码那曲高原生态治理的立体实践

副标题:

来源:光华汇客厅 | 2025-06-28 20:05:15
光华汇客厅 | 2025-06-28 20:05:15
原标题:
正在加载

2025年是“两山论”提出20周年,为展现各地相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的实践成效,央视网推出《政策经纬度》系列栏目,面向各地访问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案例、经验、成果。本系列第一篇,来自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于国强的专访。

在海拔4500米的羌塘草原上,6月的风卷起草浪拂过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1.8米高的板架下,藏系绵羊和牦牛在悠闲觅食,牧民在检查着电板倾角——这幅“板上清洁能源、板下生态牧场、周边牧民就业”的和谐图景,正是那曲市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命题,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近日,辽宁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于国强接受央视网专访,详解了那曲这一“亚洲水塔”的守护城市如何以制度创新为经纬,编织高原生态治理的顶层设计。

制度创新:源自信仰纽带推动“三维平衡”破题

随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颁布实施,那曲市积极探寻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构建起50余项配套实施方案的生态制度体系。但最令人惊叹的,是将“神山圣湖不可逾越”的古老信仰,科学转化为海拔4500米以上的生态保护红线。

“那曲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贡献也在生态。”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于国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构建了‘文化浸润+科学管控+民生协同’的三维平衡机制。”于国强指向了地图上的色林错保护区。

在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划定与传统信仰有了最契合的结合点。

那曲深度挖掘神山圣湖文化中“敬畏自然、守护生灵”的生态哲学,通过传统风俗仪式、故事宣讲将“生态红线”意识融入文化血脉,转化为生态保护的精神纽带;同时以科学评估划定核心区与弹性调整区,既守护生态敏感带,也为传统文化活动留出空间。

这种平衡更体现在那曲“十四五”期间124个生态保护项目中和投入33.9亿元的草原生态修复、江河源保护、河道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上。在项目规划阶段,建立协同机制,邀请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方案论证,通过优化线路设计、调整施工时序等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工程与民族文化传承、民生福祉改善的多元共赢。

2023年,在念青唐古拉山高寒草甸恢复与综合治理设计工作中,充分听取当地牧民群众意见建议,面对牲畜放牧通道和工程区域重叠这一实际问题,尊重牧民生产生活需求,以科学方法合理预留牲畜通行空间,让生态修复工程推进与牧民日常放牧、民生保障并行不悖,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

“优化一条牧道,调整一段施工时序,都是对文化与民生的尊重。”于国强表示,我们希望那曲的实践可以为民族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文化赋能生态”的新范例。 

在防治污染战场,制度创新与数据化管理更相得益彰。PM2.5浓度控制被拆解成量化指标,6座县级空气站织就三级监测网,推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6年58.5%跃升至2024年95%以上;水环境治理首创“河湖长+检察长+警长”三长联动,实现饮用水水源地100%稳定达标。

生态银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那曲方案”

以构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为目标,那曲市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不断深化“那曲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贡献也在生态”的认识,构建了“1+N”保护政策体系,出台了《那曲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控措施方案2024-2030年》,并配套制定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重点物种保护等专项方案,力求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实施能够闭环。

那曲市还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青藏高原首个极地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为高原特有植物、珍稀动物基因构建了生态本底“户口簿”。而创新实施的“生态银行”模式,将4.68亿亩草场纳入国家保护体系,通过草畜平衡奖励带动牧民年增收2175元/人。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于国强展示监测报告:藏羚羊种群从5万增至15万只,野牦牛从2000只恢复至1万只,藏野驴增长至9万只。“‘保护生态—牧民增收—持续保护’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辽藏合作:打造东西部生态合作新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首个极地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的建设资金中,有3000万元来自于辽宁的援藏资金。对此,作为辽宁的援藏干部,于国强表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持续的生态保护更需从“经验对接—项目落地—能力提升”上进行“精准滴灌”。

他将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技术优势与那曲高海拔生态保护需求深度结合。

在产业协同方面,引入辽宁新能源产业经验,推动风电示范项目落地;通过辽藏两地能源企业技术联创,突破了高海拔地区风电设备抗冻融技术瓶颈,优化那曲能源结构,为生态保护提供清洁能源。

在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上,2023-2024年,邀请辽宁省专家针对那曲生态治理的薄弱环节进行培训,移植辽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经验,建成8个国控噪声自动监测站和5个生态遥感监测点,数据采集效率提升3倍,人力成本降低35%。于国强还牵头建立辽藏专家智库联动机制,邀请辽宁省重点科研院所专家针对冻土退化、草场沙化等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于国强希望通过东北平原治理经验与青藏高原保护实践有机结合的援藏模式,能为那曲构建起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去构建东西部生态协作的新范式。

江河源保护:全民守护“中华水塔”

那曲作为雄踞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的“亚洲水塔”核心区,孕育了长江、怒江、澜沧江等11条亚洲重要江河,年径流量占全国江河总径流量的22.3%,不仅是重要的“中华水塔”,更肩负着维系亚洲水生态安全的战略使命。

但“那曲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正面临着冰川消融、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复合型生态挑战,必须搭建跨领域协作平台”,于国强表示。2023年首届“江河源”保护论坛应需而生。论坛聚合政产学研力量,建立多学科智库,更催生出全民护水行动,这背后有着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战略考量和全球水安全的责任担当。

论坛是顶层设计,“美丽河湖”计划就是全民行动,让牧民变身河湖卫士:从安多县的帕曲河到色尼区的次曲河,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配备了专门的河湖长,定期巡查、清理垃圾、监测水质,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藏北草原的碧水清流。在河湖守护行动中,河湖长们依托西藏河湖长制APP,详细记录水面漂浮物清理动态、水质变化趋势等情况,生态岗位人员协同开展网格化巡察,从问题发现、处理到成果反馈,全流程接入系统,实现闭环管理。

西藏那曲市申扎县东热村妇联主席央卓嘎,就像一位执着的“护水使者”,带领村民把日常巡河变成一场场“净河行动”,巡河路上的每一次弯腰,都能精准拾起隐匿在草丛里的垃圾,让每一次巡河行动都转化为藏北草原河湖生态的坚实保障,推动水清岸绿的生态图景照进现实。

生态经济:从光伏牧场到虫草价值链

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那曲的破题之道是让生态价值可量化、可共享。

在海拔4500米的羌塘草原,光伏板统一架设在1.8米高处,下方牧草青翠,羊群穿梭,这就是国家电投集团比如牧光互补光储项目。在那曲,此类“牧光互补”模式的项目通过土地租金、项目就业、技术赋能三维联结牧民利益:近三年累计发放草原租金8000余万元,带动超5000人就业,5名本地青年成长为光伏技术骨干。“板上发电、板下放牧、周边就业,牧民成了生态与经济双重受益者。”

国家电投集团比如牧光互补光储项目

针对虫草这一“软黄金”,那曲在全国率先发布了《那曲冬虫夏草保护与利用白皮书》,出台了全区首次以保护管理单一生物资源为主的的地方性法规《那曲市那曲冬虫夏草保护管理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划定4800米海拔生态保护红线,确立那曲市冬虫夏草资源保护、采集管理、品牌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促进那曲冬虫夏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于国强手持《那曲冬虫夏草保护与利用白皮书》和《那曲市那曲冬虫夏草保护管理条例》,表示:“挖掘羌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推动珍惜资源绿色增值,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文化赋能:格萨尔史诗里的生态旅游密码

文旅融合的探索中,生态红线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那曲市旅游总体规划》严格限定开发强度,当惹雍错、纳木错等区域以生态承载力为开发标尺。文化则成为激活生态价值的密钥:21家非遗工坊、8个非遗旅游景区(点)星罗棋布,《诗经·格萨尔》舞台剧震撼上演,虫草采挖、藏医药康养等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

《诗经·格萨尔》舞台剧剧照

(摄影:刘海栋)

“今年1至4月游客超52万人次,旅游总花费增长15.51%。”数据背后是那曲独创的方法论——以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为核心:通过“一心两廊两环线三片区”规划精准转化资源,培育“那曲牦牛”“多玛绵羊”等地理标志品牌,借力电商拓宽“极地旅游”空间。“牧民们常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当放牧的手端起生态旅游的‘金饭碗’,绿水青山就成了永续发展的靠山。”

采访结束时,于国强望向窗外草原上旋转的风电机组,“制度是经纬,文化是底色,民生是落点。”他总结道,“高原生态治理没有标准答案,但那曲在做的是:敬畏自然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治理智慧交织,生态发展成果反哺社会,绿色发展才会深植人心,才有共赢之路。”

编辑:申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政策经纬度:解码那曲高原生态治理的立体实践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