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中国美学的时尚觉醒

副标题:

来源:中国国家话剧院 | 2025-06-13 15:50:05
中国国家话剧院 | 2025-06-13 15:50:05
原标题:
正在加载

6月12日至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政府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静安区政府主办,《时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南京西路功能区管委会承办的“时尚中国荣耀东方——2025中国时尚产业盛典”在上海举办。盛典以“时尚中国荣耀东方”为主题,通过主题交流、“时尚中国之夜”、创投会三大核心板块,全景式展现中国时尚产业的文化基因与创新动能。

6月12日的主题交流活动拉开盛典帷幕,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做主题演讲《中国美学的时尚觉醒》,现将原文刊发如下。

中国美学的时尚觉醒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田沁鑫

时尚,在中国本土词汇中,有古汉语的本源用意,在《论语》中对“时”的解释是“使民以时”,指时代、季节和潮流;《尚书》中记载,是“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意为崇尚、推崇,同时指接受变化。“变化”,在《周易.系辞》里是“变通者,趋时也”,指顺应天时规律,顺应时代潮流。

“时尚”二字的中国理念是“顺应而不固守”,蕴含着中国人生存的智慧哲学。体现在服饰方面,首先是讲实用,其次再论美观,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穿戴出中国式审美境界。举例如丝绸面料制衣,是蚕吐丝、丝纺绸、绸供人,人由身体传达给大脑的感受是真服帖。中国人是极爱生命的,有多么高贵的肌肤,就有配得上这肌肤享用的丝滑的面料的生产,面料再结合身份成衣,展示审美。中国文化思想从来追求的都是精神层面与实用、活用的双重结合。哲学如是,艺术如此。所以,发展中国的时尚产业,必然承载中华文明符号,传扬中国艺术精神。时尚,作为潮流产业,正走进中国的黄金时代。更多的中国设计师开始守正中华基础,守恒文明密码,开放思维,积极超越国际定义的消费逻辑,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求新求变,引领潮流。

说回时尚的国际解释。时尚是个概念名词,源起于15世纪的法国,经由16世纪在英国完善,掀起“衣着与行为的流行风潮”。时尚进入中国是清末民初时期,属“舶来概念”,中国一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这个概念的“文化追随者”。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还是向西仰视。直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提出“两个结合”,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才在新时代进入文化觉醒的大逆转期,就是认祖归宗,承认中国文化的优质。中国时尚界历经几十年刻苦钻研西方,裂变为回归中华文明主体,不是说我们这几十年白干了,而是这两种文明冲突带来文化的撕裂感和阵痛感,发人深省。这恰恰为中国时尚产业迎来了某种发展机遇,因为中华文明不容否定的“崛起”。而中国时尚界也正在积极创造和产生具有中华文明特点,彰显中国审美特质的“艺术创造者”和“产业缔造者”。

当科技重塑全球视野,当东方自信屹立世界潮头,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主办的“2025中国时尚产业盛典”,在美丽的黄浦江畔,盛大启幕。我有以下三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觉醒:文化自信带动东方美学回归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12年来,文化自信的强信号输入中国的各行各业。重要论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艺术家们的“中国式创作自觉”也随之觉醒,认为: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取之不尽、富饶丰盈的灵感宝库。

这一觉醒,让中国时尚产业与艺术实践回归东方,感悟中华。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作品开始出现汉唐气象、宋明风雅,马面裙穿行国际,青绿山水化作舞台华章,传统不再被束之高阁做符号,而是流动在当代创作中的血脉。巴黎高定时装出现了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引人思考;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化为服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气象万千的国潮之势,创新定义世界时尚的边界。这种态势,势不可挡。

因为2035年,中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近在眼前,中国时尚产业在后10年,更需要扬鞭催马,一骑绝尘。让中国文化迅速接受数字时代的变化,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成趣,用成风化人的全新艺术语境,定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突破:超越消费主义桎梏的文化浪潮

真正的时尚,从来不是消费的附庸,而是一场持续的美学革命。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浪潮性,也就是打破常规、引领变革,定义时代的精神风向。近代以来,全球时尚语境一直由西方主导,而我们正在寻求一次突破,以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成为新浪潮的创造者。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时尚变革,永远源于文化的深度觉醒。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中国时尚界要以不被潮流裹挟的文化定力,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未来时尚的定义者。

如今,“时尚”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大大拓宽,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消费文化,成为一面折射时代变迁的明镜。这面明镜,还是要看文化引领力和艺术创造力! 当我们深情的,凝视这面镜子,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愈发闪耀的光芒——光照下的我们,正在孕育一场文化基因的焕新与重塑。

三、引领:从戏剧舞台到世界秀场

回归到我所从事的戏剧领域,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流变,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文明丰厚悠久,产生了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构成。从元杂剧的"以歌舞演故事",到明清传奇的“虚实相生”,再到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中国戏剧艺术形成了兼具诗歌式浪漫主义精神和功夫式表现主义气质的演剧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视觉呈现,可以说戏台即是最早的时尚策源地。那些流光溢彩的戏服,从不是简单的表演道具,而是每个时代最先锋的审美宣言。

如今,这份引领力正焕发新生,中国的写意美学,正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力量,正如此次以“中国盘扣”为基础意向的盛典logo,寄托的,正是中华文化含蓄质朴的情愫。

而以中国国家话剧院为例,正是想用舞台语汇呈现中华文化的这一抹“绝色”。话剧《苏堤春晓》以“宋韵之美”赋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境,开票一小时票房破百万的强大市场动力,既是观众为苏轼大人的才情买单,也是对文化引领的共情。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舞台上,以科技+艺术的“超凡世境”,诠释了“杖藜携我恣遥望,缥缈霓裳飞碧空”的意境,对于那些1600年前光阴研磨出的天地颜料,有观众说:请查收这份来自敦煌的国风高级配色。而《典籍里的中国》借用有温度的想象,让观众获得一种可信的力量,让久违的静心读书成为时尚,并借此感受中华文化“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生机与力量。

从来时装与时尚,都少不了演员这个行业的参与,他们与中国时尚共谋发展,既是演绎者更是引领者,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宋佳、袁泉、万茜、关晓彤、孙红雷、廖凡、段奕宏、李光洁等诸多演员也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与中国时尚的建构中,与“时尚”并进。可以说,在戏剧和影视领域,东方美学正成为演员们、艺术家们可以依托,可以引领时尚潮流的核心动能。

曾几何时,我们甚至忽略了《考工记》中关于中国设计思维的千年密码,但如今,汉服复兴运动、非遗苏绣的数字活化、香云纱的环保创新,都在证明传统不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智慧长河。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时尚正以独特的东方叙事,重构全球时尚话语体系。

本次盛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它将成为改写时尚史的关键转折点——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正以多元创意的文化优势,让世界看见“东方美学”在中华文明的土壤和数字时代的浪潮中,重生!

中国时尚,将以“和而不同”的智慧,为人类提供超越消费主义的新美学范式。让我们共同织就这幅“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时代华章!

谢谢大家!

编辑:申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田沁鑫:中国美学的时尚觉醒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