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档总票房超7.4亿。十多部影片上映,包含多题材类型,其中非虚构传记电影《水饺皇后》、都市经济犯罪类型片《猎金游戏》、宫崎骏经典动画电影4K修复版《幽灵公主》位列前三。
此外,继续延长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后劲儿犹在,收获超6千万元的档期票房。截止目前,该片全球总票房突破158亿元,排名全球影史票房第5。
每遇档期,行业观察者总会“票房敏感”,热衷于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得出行业趋势,如五一档票房相对平淡对行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而对于观众和影迷来说则会“价值敏感”,如网友表示“假期当然想去看电影,只要片子够好看”,精品的院线电影一定要能“值回票钱”和“值得花时间”。
五一假期后,关于电影行业的内容供给、产业结构、商业模式等引发热议。透过行业观察和观众心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银幕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观众的观影欲望依然强烈,但观众审美需求已经大大提升,必须鼓励更多极致优秀的影片出来,不温不火的片子已经很难生存了。
观众是用消费在投票,极致优秀的电影依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供需与消费者需求变化
图源:光明网
从五一档电影市场和旅游市场可以看出,当下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观影娱乐和旅游方式,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玩法和选项。
以文旅市场为例,在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95后”文旅订单占比45%,个性化的深度旅游需求旺盛。最受“00后”游客喜欢的景区项目有:峡谷漂流、探险乐园、水上乐园、动物园等。
此外,休闲露营、逛博看展、换装旅拍、早C晚A……多样性、个性化的新潮供给,也吸引着年轻人不断扩大消费半径。
“携宠出游”成为年轻群体的流行方式。携程平台上全国宠物友好酒店数量扩容近20%。业内人士指出,从“遛娃”到“遛宠”,消费市场正在细分赛道上挖掘新增量。
微短剧、演唱会、实景演出等多元娱乐形式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手段和方式分流观众和人流。
如果说“旅行”是“行万里路”的向外体验,那么“看电影”则是“阅尽人生”的向内探索,在动与静之间,消费者都希望能够得到身心沉浸的全新体验和深层共震,无论是走进影院,还是去往景区,都能不虚此行。
电影市场正在经历新变化的挑战。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变,都促使电影行业必须进行调整和转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影需要与旅游、社会消费等形成更紧密的良性互动,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可持续繁荣发展。
不久前,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启动“中国电影消费年”,就是要充分发挥电影对提振社会消费的积极带头作用。而提振的源头,需要有更加丰富、创新的优秀内容作为支撑,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创造行业新动能。
发展趋势与行业启示
电影与文旅融合趋势
透过今年五一档电影市场和文旅市场可以看到,“跟着电影去旅游”热潮正在兴起,电影与文旅消费的联动愈发紧密。这表明电影和旅游行业存在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潜力。
电影可以为旅游景点带来更多的曝光和流量,旅游则可以为电影提供更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拍摄场景。
未来,电影和旅游行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融合产品。
电影行业的结构性变革需求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电影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
电影行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能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要更好地研究观众变化和市场变化,使创作及时有效地适应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与观众达成有效互动和共识。
同时,电影行业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变电影的形态和业态,增强电影的活力和动力。
饶曙光表示,“电影唯有以变应变,以变求变,找到有效应对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够不断增强电影的活力和动力,实现可持续繁荣发展。”
五一档过后,将陆续迎来端午档和暑期档。据悉,一大波新片蓄势待发。
《攻壳机动队》《永不失联的爱》《会计刺客2》《独一无二》《情书》《星际宝贝史迪奇》等热门新片和经典老片将一并登场。
目前端午档已定档《私家侦探》和《时间之子》,暑期档定档《新·驯龙高手》《人生会议》《恶意》《长安的荔枝》《731》《浪浪山小妖怪》《奇遇》等影片。
期待电影市场的供给内容持续丰富多彩,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大银幕选择和更富创新性的观影体验。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中国电影报道、中国报道、中国经营报、界面文化)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