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在场|在 “变” 与 “不变” 中擦亮大银幕价值,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密钥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5-04-21 11:59:22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5-04-21 11:59:2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当中国电影面临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当体育影像试图成为城市文化的流动名片,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系列核心论坛成为探讨行业破局的思辨场。

4月18日至19日,三场聚焦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磅论坛在郎园Station接连上演,从电影工业的技术突破到体育影像的城市赋能,从AI技术革新到人才培训培养,多位业内嘉宾共话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解码高质量发展:从技术变革到创作本质的深度思辨

4月19日,两场以“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议题的核心论坛掀起行业嘉宾讨论热潮,两场论坛共同锚定“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平衡之道。

在技术与艺术的博弈中,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以创作者的敏锐指出:“电影现场拍摄的不可预知性,是AI永远替代不了的情感爆发力。”他既肯定AI对降低创作成本、辅助青年导演落地创意的积极意义,也强调现场拍摄创作中那些“超越预设的情感迸发”才是电影的独特魅力。

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从产业格局预判,电影未来整体会减“量”,但头部一定会提“质”,需要产出精品巩固电影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他说:“当被其他媒体分化了‘量’之后,电影必须聚焦自己最独特的东西,聚焦‘王冠上的珠宝’。”

这一观点也得到业界嘉宾的呼应。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高级编辑王晓晖提出“战略性防守与进攻”理论,他认为,微短剧作为“量产的情绪陪伴”守住当下市场,电影则需以“质产的生命意义内容”攻坚深度议题,形成媒介生态的良性互补。“微短剧是我们一个战略性防守,剧集与电影是战略性进攻,我们希望观众有多种选择。”

创作本质的探讨始终围绕“真诚”与“独特”展开。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薛晓路以女性创作者的经验,呼吁创作者关注“双重对话”:面对从外部世界,创作者以勇敢姿态找突破、挖题材,面对自我,则要保持真诚的内心,对话自我,找到电影独特的观察角度。

演员颜丙燕则从表演艺术出发,强调演员需要对角色投入与真诚,她说:“演员这份工作还是要用心投入,把内心里的东西呈现给观众。一定是演员能够给予这个角色更多的内涵,才会有创作热情;有了这个热情,演员心里的那个花儿开了,观众自然就会闻到花香了。当你特别热爱这个东西的时候,观众是能感受到你所有的表达。”

体育电影破圈:用故事构建城市文化“情感地标”

作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配套活动之一,4月18日启幕第21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则将镜头对准“体育+电影+城市”的跨界融合发展。

“体育电影与城市文旅融合创新”主题论坛上,足球解说员刘畅担纲主持,冰壶运动员、海西传媒执行董事常雷,保利影业总经理、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挺伟,花样滑冰世界冠军、都灵冬奥会亚军、冰上舞剧首席主演张丹,著名作家、编剧潘采夫,高途集团高途文旅总经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员何兆意等五位来自体育、影视、文旅领域的嘉宾,展开跨界对话,共同破解“如何让银幕故事转化为城市记忆”的密码。

李挺伟解构《夺冠》的成功逻辑,不是地标特写,而是训练馆斑驳的墙壁、市民街头加油的细节,让观众记住了故事里的那座城。他总结道,体育电影长效赋能城市文旅的核心是“走心”,需要在电影中建构起“情绪—情感—情怀”三层价值,用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引发普世共鸣,用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色浸润故事肌理。

潘采夫概括的“奇人奇事奇景”法则更具实操性,即拍体育电影要找“不平常的城市与人物”,比如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小城拍少年足球队故事,在独特的地点建构独特的故事,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强情感共鸣。

面对“体育文化符号薄弱城市如何破局”的问题,常雷提出“弱专业化强共情”策略。不必执着于专业赛事的技术细节,放大普通人都能理解的体育精神,比如奋斗、拼搏。做体育电影核心是讲好电影故事,在这个基础上才是体育。

何兆意则提醒,城市的“体育底色”不仅是冠军故事,还有街头巷尾的广场舞、社区球场的欢呼声,这些“大众体育叙事”往往更具文旅激活潜力。

谈到如何让普通观众对竞技体育更加共情的问题,张丹从自己的运动员和创作者经历出发,提出体育电影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展示夺冠的一瞬间,而在于聚焦运动员“经历失败后战胜自我”的过程。体育电影通过呈现运动员站上领奖台之前、克服挑战的成长历程,更能激发普世共鸣,让观众体会到竞技体育的励志精神,从运动员的拼搏故事中汲取力量。

行业共识凝聚:在变与不变中锚定坐标、坚定信心

当技术浪潮重塑创作生态,当体育影像链接城市记忆,三场论坛凝结出两大核心共识:其一,找准价值坐标,以真诚内容回应观众期待,其二,拥抱科技浪潮,以开放姿态驱动产业在变革中升级。前者是电影穿越媒介竞争的“压舱石”,深植时代的情感共振、跨越文化的人文思考、大银幕承载的沉浸体验,始终是电影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初心要义。后者是行业突破边界的“动力源”,从AI辅助创作到虚拟制片,技术从来都是讲好故事的工具,而非目的。

中国电影120年来的探索,既是对光影传情的坚守,更是未来无限可能的奔赴。正如论坛传递的信念,电影作为“永远年轻的艺术”,天生具备与时代共振的基因。

今日之共识,亦是明日的行动指南,当全行业锚定“价值坐标”与“科技赋能”双引擎,中国电影正以坚定信心迈向全新征程,在守正与创新的共振、技术与艺术的互文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光影传奇。

编辑:申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锐评在场|在 “变” 与 “不变” 中擦亮大银幕价值,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密钥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