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玫评《受到召唤·敦煌》:百年的追寻 千年的回音 万古的吟唱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4-12-08 22:02:37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4-12-08 22:02:3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12月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京首演,引发京城文化文艺界广泛关注热议。

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汇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深冬北京共赴一场“冰与火”“古与今”的“久别重逢”。

全场座无虚席。当莫高窟的菩萨、金刚以15米高的“数字之身”望向众生,壁画中的飞天在7路威亚的悬吊下缓缓落于舞台,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形成闭环,戏剧场域的无限延展正在发生。

正如新华社半月谈原副总编辑丁玫在观看演出后评论所说:当东方文明和中华文脉在青春的律动中绵延不息,音乐话剧的形态与敦煌在数字时代的年轻态达成了内在气质的高度契合。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把一座史诗级的殿堂搬上了舞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千年的敦煌依然是青春的敦煌。

百年的追寻 千年的回音 万古的吟唱

新华社半月谈原副总编辑 丁玫

中国国家话剧院创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把一座史诗级的殿堂搬上了舞台,时空纵横,歌舞清越,有历史的厚重,有禅意的空灵,令观众沉浸在召唤的旋律里,感受着每个人内心的敦煌,感知着莫高精神的内核。

千年的敦煌依然是青春的敦煌。

常书鸿在塞纳河畔与敦煌的影像相遇时,刚过30岁;“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初到敦煌时24岁。无数考古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正值青春之时与敦煌一见倾心,付出一腔赤子热血。

因而,古老的敦煌永远年轻,东方文明和中华文脉在青春的律动中绵延不息。音乐话剧的形态与敦煌在数字时代的年轻态达成内在气质的高度契合。

《受到召唤:敦煌》的舞台洋溢着青春的动感和探寻。

它截取了敦煌学的百年断面,从常书鸿心系敦煌从巴黎归国,到2035的未来一代,以主人公张燃为代表的为守护敦煌甘于奉献的青年们,岁月漫长,青春依然,他们身处完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也有相似的“世纪难题”,更有相同的选择和心灵的共鸣。

舞台设置以飞扬的想象力呈现了“平行时空”,强调了青春与青春的相遇,青春与青春的接续。

开口说话的206号金刚是穿越古今的智者,他的形象却不是传统中智者的银发长髯,他是永远不老的智者。

他象征着敦煌,因文明而生长,因不断生长更新而永远年轻。金刚与张燃的对话,是智者与青年的对话,也是青年与青年的对话。

伴随着剧情演进,剧中人的觉悟是一代青年对责任的觉悟,贯穿全剧的东方审美随剧情升华,现代多元的舞台形式演绎了敦煌穿越世纪的魅力,昭示神圣的文明属于未来,属于精神永远不老的人。

《受到召唤:敦煌》将敦煌定义为“召唤”,这不仅是敦煌的召唤,更是精神和使命的召唤。相信它在舞台之外,在敦煌之外的更大场域,将引发无数青年的共鸣, 倾心创造、坦然奔赴、无畏担当。

以召唤的名义,你一定要去一次敦煌,最好在年轻时前往,你会在那里感受到神圣的召唤,并不局限于为敦煌而燃烧,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事业值得燃烧生命,敦煌将以千年的积蕴鼓舞你奔赴自己独特的人生使命和目标,舍身饲虎的一腔热血永远年轻。

|摄影:峰平山海摄影团队、张艺兴工作室

编辑:申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丁玫评《受到召唤·敦煌》:百年的追寻 千年的回音 万古的吟唱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