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次首演 田沁鑫带着《受到召唤·敦煌》剧组“寻祖认宗”

副标题: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 2024-12-07 12:40:00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 2024-12-07 12:40:0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泱泱九州,人类敦煌。行走在敦煌,犹如沐浴在历史的风里,这“风”翻动着古老的篇章,使那些饱经岁月磨砺却依然熠熠生辉的往事,化作商队的驼铃、边关的羌笛、精美的壁画和矗立在黄沙中的石窟。

80年前,常书鸿用无悔的青春,让沉寂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现;80年后,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舞台上有关敦煌的故事还在延续。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海报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编剧、导演,集结顶级主创班底,为传承敦煌精神、展示传统文化保驾护航。在创作过程中,剧组深入敦煌遗址采风,与敦煌学者进行交流,力求在剧情和表演上达到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感觉自己像是跨越了千年时光,行走在历史的沃土上,感受着中华文脉的赓续,看见了一束延绵了80年的莫高精神的光。”田沁鑫在采风时感慨良深。主创团队在采风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身心在与历史的交融中获得难以言喻的精神滋养。

敦煌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田沁鑫坦言,该剧整个创作过程,是一次剧组的“寻祖认宗”,“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为了敦煌文化赓续,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孕育出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与深刻召唤!”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导演田沁鑫 刘向军摄

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中,“召唤”从未停止。从莫高窟的开凿者乐尊和尚到“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从老一辈石窟保护人到新生代敦煌工作者。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在“敦煌”汲取艺术养分,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剧中常书鸿和张燃的扮演者张艺兴在采访中说:“能够参与这样一部作品,我感到非常荣幸。敦煌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份文化瑰宝。”

山峦不语,敦煌留音。1935年,旅法学习多年的画家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图册。命运的齿轮从此发生了转动。

80余年后,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创作室中各种关于敦煌的书籍堆成了小山,主创人员在书籍和资料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经过大量的翻阅有些已经破损了。剧组在剧本的创作阶段“昼伏夜出”,连续一两个月凌晨才结束,有时讨论到兴起时,甚至工作到早上五点。

他们共同感受到了来自敦煌的“召唤”。

主创人员把从敦煌采风中获得的素材、感悟和滋养,注入到创作的血脉之中,让这部作品逐渐从一个恢宏的构想,形塑为立体可感的震撼故事。“在创排过程中所有的创作人员都振奋不已,沉浸在巨大的激情中。”田沁鑫说。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以音乐为经,以青春为纬;以爱情为表,以理想为根,跨越百年时空,把两代敦煌文化保护者的青春故事交织在一起,感召更多的人们投身敦煌文化赓续的事业中来。剧中那群守护古老文化的“敦煌小工匠”,便是践行“莫高精神”的主创团队的化身。他们全力以赴,让该剧持续蓄足艺术魅力与精神张力。

当人们在剧中感受到“莫高精神”时,赓续传承中华文脉的种子也会在心中生根发芽。不禁让人感叹敦煌那些来自千年之前的艺术瑰宝并不只是壁画和雕像,更是一种精神和力量。

古老的东方文明源远流长,继承敦煌文化的核心内涵,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与深刻“召唤”,历久且弥新。“这是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田沁鑫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希望以守正创新的文艺探索,召唤更多人对敦煌的向往之心,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明回响和时代华彩!”(“学习强国”记者王雨萌)

编辑:申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为这次首演 田沁鑫带着《受到召唤·敦煌》剧组“寻祖认宗”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