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寻根溯源都来自农村,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国民生活的基础保障在农业。关于乡村,有无穷无尽的故事,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2021年《土地 我们的故事》、2022年《村庄十年》之后,推出中国农民口述史的第三部——《新乡村》,以“一老带一新”的创新呈现,引领观众观新中国75年乡村巨变,看沧海桑田之间留下的精彩印记,有的彰显革命精神、有的钩沉名人史迹、有的着眼非遗保护、有的展示当下乡村发展活力。新与旧的对照生动、鲜明、有温度、有张力,见微知著,昭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纪录片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工作或考察过的地方,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三农”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宗旨,也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不断吐故纳新、缔造辉煌的最根本的动力。
纪录新时代乡村的生长态
《新乡村》片头和每一个章节的起始,都是从黑白灰的老照片切入。旧时代遗留给乡村的贫困充满辛酸的记忆,“老天爷下雨就有饭吃,老天爷不下雨就没有饭吃”,“恨水水不走,盼水水不来”。新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与贫困的抗争,贯穿在70多年的发展轨迹里。镜头切换之间,新与旧直观呈现乡村的生长年轮。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摆脱贫困从改造自然、顺应自然入手。治理淮河、退耕还林、种植经济作物、打造高标准农田、保护洱海......乡村从灰白到绿色,换上了富于生机的时代色彩。
《新乡村》的取材,再现了乡村生长的平凡往事中贯穿的绿色理念。片中农民用朴实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认识:保护好家乡的环境才有长久的幸福,要世世代代守护这个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75年的奋斗,带来金灿灿的果实,在《新乡村》的版图里,稻米、谷子、苹果、猕猴桃、茶油都为农民带来增值收益,乡村发展还大自然绿色,大自然慷慨回馈给中国乡村金色的未来。
《新乡村》呈现的生长脉络,是“两山”理念、“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丰硕成果。
展现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自豪感
《新乡村》延续了总台口述“土地系列”《土地 我们的故事》《乡村十年》的“肖像式”拍摄手法,由亲历者讲述关于农村改天换地的故事。出镜者的面孔上写满坚韧与希冀,在他们的讲述中,可以听到时光的流淌、奋斗的铿锵。讲述者操着各地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质朴的语言里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把乡村故事讲进了观众心里,塑成新时代乡村群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新乡村的巨变之中保留着不变的内核。变化的是发展理念、耕作模式,不变的是对土地、对国家、对时代的一腔深情。从《新乡村》中,可以看到创作团队记录时代变迁的激情、对农耕文明的敬意。
治理淮河的伟大事业,从新中国诞生初期开始,98岁的李秀英老人的歌声把我们带回那个火热的年代。“毛主席下令修淮河,两岸人民笑呵呵。百万兄弟组织齐呦。人也加油干,抬头修大河。”李秀英传奇的一生和治理淮河的事业紧密相连,她的讲述是有生命的历史,是万千参与过这项事业的沿岸农民的代言。
中国人的饭碗在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新乡村》通过敖汉旗的小米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让观众看到乡村振兴中农耕传统的传承与嬗变。
三星堆这个样本,则呈现了文化的守望与传承。乡村的兴盛之路,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是守护,是站在第一位的,因为这个文物是我们全国人民的,是全世界人民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这是三星村人对文化遗产掷地有声的认知。
《新乡村》之新,在于用更多的篇幅讲述了农业发展、农民角色的迭代:在乡村振兴这个宏大战略中,乡村架构和运营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很多农民不仅是耕作者,更成为创业者,甚至成为没有学历和头衔的农业专家;农学教授和学生们成为恢复生态、建设新农业的实践者和带路者;下党乡的可视化定制茶园刷新了农业的进阶;而乡村CEO的出现,更是一个标志性的创新。
农业发展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也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乡村发展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上,必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个职业。”片中的农业经理人非常平静地讲出这句话,乡村的脉动或许已悄然拉开了新的一幕。
创新的源动力是人,在乡村振兴中,人的成长、人与土地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在农村发挥的作用、乡村发展模式的更多可能性,都在《新乡村》中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呈现,使得乡村纪录片的视野更加开阔,维度更加饱满。
深耕厚土激扬生辉的传播力
《新乡村》是一部沉浸于土地的纪录片,从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历史等多个维度,将乡村视为动态发展中的空间场域,描绘真实的乡村图景,对我国现实国情下的乡村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提炼出反映新乡村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意识的深层内容。
虽然只有10个样本,从细微的发展到宏大的变迁,它的主题跨度和思想厚度都有新的突破。
《新乡村》的口头纪实特质,记录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农民语言,包括新农人的新鲜表达。这些讲述者原汁原味的语言,来自土地,也打下时代印记,对于纪录片的传播,这些话语是最好的海报。
梁家河种苹果的王军民这样表述脱贫之后的生活:“可以说达到咱们的小小康里面的一部分了,呵,越干越火。”
菖蒲村种猕猴桃的丁清清这样总结嫁接改良猕猴桃的成功:“虽然农民不能搞国家课,......我就给农民兄弟争口气,我成功了。”
同卡村投身三江源环境保护的尕日·扎西东周这样表述自己的选择:“我觉得我作为一个游牧人家的孩子,而且上过学,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做这项事情。”
他们都是新时代的农民,他们都是国家的顶梁柱。
在近年来越来越繁复炫酷的影像表达潮流中,《新乡村》在表现手法上选择了返璞归真。发心“为农民树碑立传”,镜头把农民的形象放在舞台中央,全片没有提纲,没有提问,甚至没有旁白,让乡村振兴的亲历者和受益者直抒胸臆。主创团队在倾听,观众也在倾听。细碎的生活,质朴的述说,真诚的分享,还原出新时代为乡村注入的新能量,新乡村由此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乡村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新乡村》呈现的乡村样本,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印证。中国乡村的发展,浸润在互联网经济中,享受着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也探寻着市场化的内生活力。
中国地域辽阔,人均耕地有限,乡村的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乡村发展的模式必然是多元化的。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向其他国家学习过很多,但事关农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适用于所有地区。《新乡村》主创团队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在农业的前沿探索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从书本到土地,从理论到实践,中国乡村发展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模式。
基于此,《新乡村》在最后一个章节里,用较多篇幅介绍了浙江永安村的探索。把美丽乡村的流量,转化为美好经济和美好生活,专业的团队助力乡村运营,先富带动后富,多元发展、抱团联动,实现了组团“出圈”,再扩展到浙江全省,并开始向其他省份输出乡村运营理念和思路——这是青年力量加入农业的创新路径,这是关于乡村未来的畅想。
《新乡村》将让观众、青年、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新农村,片中的实例,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建设贡献了中国样本。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新乡村》呈现的传统农民和新农人身上热爱土地、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突破的精神,是无数中国农民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缩影。
通过纪录片展示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的生长,阐释深蕴于乡土的文化符号,凸显具有厚重历史感的中国乡村与时代同频,在这样的语境中,乡村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便不再是怀旧的他乡故事,而是赋有祖祖辈辈农耕记忆的情深故土,亦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与传递。
《新乡村》将过去与现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变化中看到传承,在传承中看到发展,在发展中记住乡愁,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音频,都共同指向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憧憬,为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样本。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