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苏堤春晓》导演田沁鑫:苏轼的自在和戏剧的自觉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4-04-11 16:36:08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4-04-11 16:36:0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随着话剧《苏堤春晓》在北京首演,关注者甚众。年过9旬的老戏骨游本昌先生剧场看戏后,满心喜悦、眼中有光。

“真能创新!这用了多少新奇的手法,包括戏曲的、话剧的,就连川剧的方式也运用了。那船啊、水啊,掌握得节奏特别好,我真是得好好学一学……苏轼他的所有作为,他的表现……文化含量很高啊,我觉得很受震撼!”他感谢田沁鑫院长和主创们,“我相信在今后一定还会有用情用力,能够鼓舞人民斗志、鼓舞人民精神力量的好作品不断出现的”。

《苏堤春晓》有一种“自在”的力量。这种“自在”,来自苏轼的“若不为官,可快意江湖。既已入世,当济世安民”,来自主创团队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来自观众笑中带泪、心领神会的共鸣。而在这样的“自在”当中,更可见田沁鑫导演对于戏剧创作的“自觉”。

为此,光华锐评专访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苏堤春晓》编剧、导演田沁鑫。


创作起源 

光华锐评:

原创话剧《苏堤春晓》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演艺集团共同出品,自去年杭州首演,今年又启动北京首演,并将开启全国巡演。创作的契机是怎样的?

田沁鑫:

去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和杭州演艺集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合作,设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创作实践基地”,锚定了孵化作品、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此前我和杭州话剧艺术中心也曾合作创作了《聆听弘一》。

基于深厚的信任和默契,达成了共同创作《苏堤春晓》的共识。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符号,是宋韵文化中最具中国气派和文化精神的标识人物,是一个非常适合去讲述的题材。

在原创话剧《苏堤春晓》的创作中,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优秀主创团队不断挖掘宋韵文化,试图在舞台的方寸之间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北宋画卷,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公务员苏轼

光华锐评:

苏轼一生波澜起伏,怎样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戏剧舞台上讲述他一生的故事?有哪些取舍和放大?

田沁鑫:

不论什么题材、类型的作品,讲述故事的角度和结构全篇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对大多数人而言,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但他还有我们不曾熟知的一面:大宋官员。他曾担任过八个地市的市长,两次赴任杭州,一次任通判,一次任知州。

所以在《苏堤春晓》这部戏中,我们把叙事视角切入到苏轼宦海浮沉的经历中,采用的是非线性的“点线式”叙事结构,以他两次在杭州为官的故事为主线,着力讲述他带领大家疏浚西湖、修整六井、营造苏堤、兴办中国最早的公共医院“安乐坊”等事迹,并将他笔下脍炙人口的诗词穿插其中,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为官一任,造福四方”的“大宋公务员”形象

“若不为官,可快意江湖。既已入仕,当济世安民。”这句话出自苏轼当年的“高考试卷”。他在21岁时与弟弟苏辙随父苏洵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写下《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这句话在话剧《苏堤春晓》中几次出现,成为贯穿全篇、也是贯穿他人生的题眼。

无论是作为心系民生福祉的市长,还是胸怀锦绣诗篇的文人,抑或是身着芒鞋短褂的农夫,苏轼身上所具有的饱学之士的家国情怀、文人风度和实干精神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我们,成为大家心中仰望的中国文化精神坐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完整的人,他的身上有家、有国、有自我。通过苏轼的一生,我们不仅看到出世和入世的融通,也看到家、国、天下的统一。我们希望观众在大文豪苏轼之外,看到更加完整的苏轼。

山水宋韵 

光华锐评:

为了还原宋韵,《苏堤春晓》在舞美设计、服装道具等方面有哪些创新运用?

田沁鑫:

宋韵是一种审美价值,更是一种时代气象。

宋朝是中国音乐、绘画、书法、文学、诗歌等的大发展时期,整体形成了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苏轼则是北宋鼎盛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旗手。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戏表达出“宋韵”的大气磅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诠释“人民山水”的美学意蕴

我们创新使用了宋代的山水画影像作为主视觉背景,在舞台上搭建了十多组9米高2米宽的纱幕结构,其中9组是可以移动的。同时我们还依照宋朝规制打造了30多米的青砖铺满舞台,台口两侧有9米的柱梁结构,形成开阔稳定的视觉感受。

“横墨竖直,体百里之迥;书画三寸,当千仞之高”,舞台上每一块竖条形纱幕都是一幅竖轴古画的具体表达,组合在一起又模拟为横轴古画,将宋代市井之景徐徐展开,延伸至舞台两侧,简约而充满气韵,给观众自由想象的空间。

同时,纱幕也是透视的,既体现出立体山水的层次,人物也可以站在纱幕后形成多维的调度空间,带来丰富的变化和饱满的视觉张力。

《苏堤春晓》一开场,环境放在朝堂之上,但是舞台上是空的空间,没有繁复的装饰,只有高大的竖条形画板,和30多米的青砖地面,然后坐在朝堂上的官员穿官服、戴帽翅。宋代的官帽翅有1米长,这些服化道都经过了严谨考据。

对于道具的使用也尽量做减法,让整个舞台变得更加自在。比如椅子的道具,在苏轼出场前,在空的舞台上放置一把空的椅子,铺垫他的卓尔不群、超然物外。

再比如苏轼泛舟“船”的道具,借鉴中国戏曲中的假定性。舞美设计推敲了数稿,从一艘实体的船,到用无线控制的机器人平台做驱动的移动船,到最后简化成一种柔性材质制作的船舷边缘,由两位“道具”演员结合纯肢体化表演,栩栩如生展现出泛舟的意象。经反复打磨,形成更为凝练的中国式审美的舞美视觉呈现。

对立统一,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就像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以无诠释有,用空营造满,使画中景物形有尽而意无穷,从而传递出“言外之意”“画外之境”

戏剧舞台也如是,在高度的精约概括中,形成离形得似、气韵生动。

田氏风格

光华锐评:

作品执着于写“情”,舞台意象唯美,却又偏爱历史题材、宏大叙事,这是行内人形容的“田氏风格”。在《苏堤春晓》这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果让您来形容,您如何概括自己的风格?

田沁鑫:

我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第一个作品,是从1997年。我的处女作《断腕》,讲的是辽太祖和他的皇后述律平的故事,这个题材就是有传统文化因素的。从《青蛇》《北京法源寺》再到现在的《苏堤春晓》,还有后期的《赵氏孤儿》、《明》(《明朝那些事儿》)等,都是我一直关注的历史题材。

在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中,一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顽强包容的文化基因,追求天人合一,人与乾坤共存的宇宙观

所以我们的演剧观也是在对立统一中形成的瞬间集中、顿时松弛,亦悲亦喜、虚实结合

《苏堤春晓》整部戏的表演跳进跳出、亦庄亦谐。就像游本昌先生勉励年轻演员们在舞台上要有幸福感,我对演员的要求也是,要带着“喜悦”。

每个演员在跳出本身角色,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后,必须快速回到人物中去。如何准确把握这个分寸,对演员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如果分寸没到位,观众就会感觉跳戏。

可喜的是,剧中每个演员的完成度都非常高,他们在角色中与角色外、在古代与现代之间、在台上与台下之间跳进跳出,非常自如。

这种“自在”,也正是我们与自由浪漫、幽默豁达的苏轼跨时空相遇的通关密码。

从1997年到2024年,从一个青年导演成长为较为成熟一点的导演,25年间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和戏剧表现美学的不断探索,我一直在探索流淌千年的中国戏剧的表演气质。

写意与假定、形与神、虚与实、庄与谐,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跳进跳出、风趣幽默,瞬间集中、顿时释放……那种极其复杂的表演结构和戏剧风格就是在多年的创作实践感悟中形成的。

我们希望在“两创”精神的指引下,探索丰富中国戏剧的表演殿堂,既有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与发展,又有新时代戏剧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培根与铸魂,以中国式的表演,呈现中国式的表达,展现深邃的戏剧主题与哲学思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现场

光华锐评:

《苏堤春晓》北京首演同时,国话“第二现场”六城联动同步首发,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六地观众同步转播观看,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田沁鑫:

结合今年两会中,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超高清、AI、5G等先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多行业赋能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话剧院率先开创国有文艺院团数字演艺新业态——国话“第二现场”。

《苏堤春晓》运用现代“科技+艺术”结合的方式,以数字化制播系统在“第一现场”演出中即时拍摄、制作、输出超高清现场作品,通过“剧场到剧场”分发播控链路,向六个城市的“第二现场”提供沉浸式现场内容,用“同时共在,千里共赏”的全新形态惠及异地剧院观众。

此外,得益于“多机位、多景别、多角度”的影视化手段,不仅让舞台艺术在“第二现场”即时逼真再现,更可让观众欣赏到传统剧院普通座位难以感受到的最优视角和微表演细节,让身处不同城市的观众打破时空界限,共享戏剧艺术魅力。

新作剧透 

光华锐评:

国话近年来不断推出原创精品,以戏剧讲好中国故事。能否透露一下今年还有哪些新动作?

田沁鑫:

中国国家话剧院已连续九年举办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理应发挥示范性引领作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第三届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也会继续举办,后续的编剧、演员的扶持计划都有可能去尝试。前两届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优秀作品会在剧院演出。如第一届的《蓟州疑云》,给了创作扶持经费,已提升打磨成大剧场版,在北京演出时一票难求,并已开启巡演。国话希望通过帮助和扶持,给青年艺术家以更多机会。

近期,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央视网联合出品的首部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正式定档4月19日上映。这是国话首部搬上大银幕的文献戏剧电影。

影片汇集了段奕宏、孙红雷、陈建斌、廖凡、辛柏青、佟大为、万茜、宋佳、田雨、李光洁、关晓彤、朱颜曼滋、王挺、赵阳、吴谨言、罗一舟、顾珂嘉等四十多位中青代演员,描摹抗战文艺的时代群像,邀约当下青年观众,共赴历史长河,共同致敬文艺先辈!希望大家能够走进影院观看。

编辑:申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专访《苏堤春晓》导演田沁鑫:苏轼的自在和戏剧的自觉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