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共情 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暖实力”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4-01-15 22:25:09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4-01-15 22:25:09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有太多动人美好的真实故事发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选择以“文化丝路”为主题,邀请诸多亲历者、见证者、艺术家,通过“访谈式”对话、“寻访式”记录、“交融式”表演,全景式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文明互鉴、开放合作、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故事,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情,让“各美其美”在舞台上“美美与共”,用“暖实力”构筑国际传播内核。

节目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获得口碑和热度的双赢。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节目片段,点赞节目唱出了友谊地久天长。

截至目前,节目全网揽获热搜217个,登微博综艺影响力榜TOP1。覆盖微博用户超10亿人次,主话题#美美与共#阅读量达4.1亿,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7.5亿;央视频累计直播观看人数超1572万,全网相关视频播放量约1亿

网友纷纷点赞节目“美美与共真是个宝藏节目”“随便暂停一下都是很美很高级的画面”“文化暖实力更具亲和力”。

基于“暖实力”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共情

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文艺样本

《美美与共》每期节目围绕四个主线故事,不论是标志性项目,还是中外交流文化大事件,都通过一个个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节目得以生动展示。

最新播出的第五期中,节目带我们走近了东南亚侨胞们的特殊书信——侨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银钱与家书合一的特殊书信,也是一册未经雕琢的民间史书。此前,“侨批档案”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汕头联合泰国侨胞在泰国举办了“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

节目现场展示了一封特殊的回批,在光绪年间一位名为谢逢记的人赴新加坡谋生,他在家乡的妻子十分牵挂他,但妻子不会写字,于是她听着歌册,将陈旧歌册中的文字一个一个剪下来,拼成一封信,托同乡捎去了南洋,让远方的丈夫得知了家中的思念。一封封侨批中,都透露着一种智慧、一种力量和一种情感,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节目以“侨”为桥,促进了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外交流。

《美美与共》重点关注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标志性项目:中老铁路的建设和运营。1035公里、301座桥、167个隧道、11年时间、超3万人次参与……中老铁路的中国列车长代蕊与老挝列车长佟康密登上舞台,讲述了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的故事,这对中老铁路上的“最美师徒”在业务技能上的传帮带,也让观众看到技术出海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铁路项目成为发展中国家铁路人才的“大讲堂”,更好地体会什么是“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们既要积极“走出去”,也要思考如何“融进去”。

《美美与共》节目也带领观众认识了河钢塞钢这一张金色名片。“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河钢9人团队在当地“落地开花”,与5000多名塞方员工团结合作的秘诀充满了东方智慧。

《美美与共》还迎来了中俄北极联合科考队的两国首席科学家,更好地“知过去、明未来”,节目中所呈现的对这条“冰上丝绸之路”的探索与保护,正呼应了我们对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美好向往,“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节目强有力地证明了对内与对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民心相通,双向奔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信心指数不断攀升。

文化交流与艺术呈现的深度融合

探寻内容深度与广泛传播之间的精妙平衡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是个有些宏大的主题,但翻阅各大社交网络平台的评论留言,我们会发现,《美美与共》节目不仅吸引了一大波年轻粉,还在时态、语态和生态等多维度与年轻受众实现了同频共振。 

《美美与共》节目运用实地纪录短片置于每一段落的开篇,给节目受众带来扑面而来的信任感。

一方面提供着了解丝路人物故事、更新知识背景、洞察生活变迁的切口;另一方面也因着真情实感的坦陈,更容易引发后续对纪录片主人公共赴“和美之约”访谈环节的深度情绪共振。

例如在第三期节目中,观众就跟随中国援柬王宫遗址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队的脚步前往柬埔寨,了解了一段“我在吴哥修文物”的故事。

在纪录短片中,观众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图纸史料,吴哥古迹的修复十分不易。而中国团队带来的“可逆修复法”为探索吴哥古迹修复拓展了更多的空间。更令年轻观众产生共鸣自豪感的,是在这支中国文物修复“国家队”中,有不少都是“90后”,年轻的他们正在挑战吴哥古迹最核心的部分——王宫遗址的保护修复。

当短片中的亲历者登上舞台,主持人撒贝宁、龙洋穿针引线,通过“他者”视角,用讲故事的方法、用人物的现身说法,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成果,融入到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对话中。《美美与共》不乏科学家、艺术家、人文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自带国际视角及话语权的嘉宾坐镇“讲故事”。

《美美与共》节目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汇集了来自53个国家的嘉宾,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被“活化”得淋漓尽致。郎朗与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携手奉上《黄河船夫曲·星海组曲》,李玉刚与维塔斯两个国际神仙嗓在《春江花月夜》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对飙高音,中国演员许亚军与希腊演员米哈利斯·马尼亚蒂斯在舞台上创意呈现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柬埔寨王国王室成员诺罗敦·珍娜公主在第三期节目的亮相,更是把《美美与共》的创演环节推向了一个高潮。小公主与中国小朋友携手共唱《共饮一江水》,还用优美的歌声唱起曾祖父西哈努克太皇所写的《怀念中国》,西哈努克太皇曾比喻中柬之间长期牢固的友谊,像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永远开放在晴朗的天空下。

可以说,《美美与共》的每一次舞台设计,都充分展现了各民族艺术在历史的沉淀与融合中形成的多元特质,也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更多海内外朋友的文化自信。

《美美与共》还通过文化符号建构,努力将文化交流塑造为具象的感知对象,透过一个载体看到一个古老文明的亮度。

四国茶文化交流者为观众翻开的“一片叶子的史诗”,世界上最大的人物叙事类手织挂毯《博望东西》,还有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背景下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峇峇娘惹文化、色香味俱全的九层糕、黄梨糕……

每期《美美与共》节目播完,还总会留下这些或珍贵、或特殊、或充满烟火气、或深度交融的物品展示,令人难忘。节目有意识将它们作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节点,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象”,传递出最深远的“意”,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

运用特效合成技术,加上中外舞者与乐器配合,《美美与共》节目还再现了敦煌壁画千年前的乐舞盛景,一幅幅壁画就像一个个“穿梭门”,带领观众往来不同历史阶段,让人看到其中文化的多元、共存和交融。中国文化丰富多元、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也正向世界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美美与共》将青铜组雕《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作者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请到了节目现场。这组作品中,孔子与苏格拉底两尊雕像分立东西,无声对话。中希文明的相似、相知、相亲被具象化、生动化地展现在了广大观众眼前。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总而言之,观众通过《美美与共》节目,始终可以感受到的是“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节目以可亲可感的“软传播”,传递宏大主题的“硬内核”,全方位展现中国方案背后的东方智慧与文化底蕴,实现了在国际化传播语境下的转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也期待《美美与共》节目用更真实、更多元、更共情的态度海纳百川,带来更多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上的新故事。

编辑:申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美美与共》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共情 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暖实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