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12月9日晚首播,从“考古中国”读懂“何以中国”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 | 2023-12-11 19:25:54
光华锐评 | 2023-12-11 19:25:5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今天的我们如何体察认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特性,又如何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理解现实的世界、辨识当今的中国?一部立足于考古实证、历史演进、文明溯源的纪录片尝试给出答案。

经过两年多时间精心打磨,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于12月9日晚19:30在东方卫视、百视TV重磅首播,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B站等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

纪录片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程和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故事,深入挖掘考古遗址和文物遗存所蕴含的中国哲思、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从历史的长镜头中探寻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

作为一部“考古写史”的纪录片,《何以中国》邀请到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学术总顾问,并集结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考古领域的上百位考古学家组成顶级专家团队。

从万年时空、千里江山,厘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流转脉络

纪录片《何以中国》自2021年春天启动拍摄,摄制团队跋涉近500天,走过全国230余个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实景拍摄。“崇龙尚玉”红山文化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商邑翼翼”殷墟遗址、“古蜀之光”三星堆遗址……步履遍布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带来国内首部以考古发现来探源中华文明的叙事型纪录片。

《何以中国》立项之初,国家文物局即牵头组织了多轮选题论证、学术研讨,在拍摄全程中给予坚强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并在纪录片定稿和成片阶段,悉心指导团队紧扣主题、把握细节,终于完成了这部近年来中国考古类纪录片中的扛鼎之作。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中心主任金瑞国曾策划在故宫举行、口碑和流量极佳的“何以中国”大展,此后又与纪录片《何以中国》结缘,在两年时间里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谈起这部纪录片,更有一层深厚的情感:“我们想要探寻的是浸入血脉、不曾嬗变的中华文明特质和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找到我们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源。”

《何以中国》的拍摄内容可谓探入了万年时空,穿越了千里江山。在时间的维度,纪录片分8集,采取独具一格的倒叙的形式。第一集《秦汉》记录秦汉王朝这个多元一体的统一“中国”;第二集起,纪录片返回万余年前,《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从“最初的中国”的雏形顺流而下,展现中华文明初始阶段每一次重要承继、流转的脉络——包括旧、新石器时代之交,万年前的定居生活、农业起源,距今六千年左右区域社会加速向文明化发展,距今五千多年前长江、黄河、西辽河流域建立早期国家形态、进入文明阶段,距今三千八百年左右中原地区广域王朝国家的诞生,最终秦汉王朝在两千年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而在空间跨度上,中国“千里江山”不同区域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最终抵达“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都将在片中一一呈现。

先期参与审看《何以中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对该片给予很高评价:“这部作品既是万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缩影,也是对百年中国考古学史的真挚纪念。这样一个长程的整体的叙事,始终保持清晰的逻辑,将文物和遗址活化并准确运用,进而生动说明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我们做历史研究和考古探索的最终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何以中国》的撰稿专家组成员李新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刻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何以中国》这样的纪录片而言,就是要用丰富的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与文献结合,讲述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中国是怎么形成的,讲清楚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文明和国家形成的独特道路,如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考古写史、透物见人,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总导演干超这样阐述《何以中国》创作的四层旨归:“考古写史,以考古引领,实证早期文明国家中国的发源和发展;透物见人,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连接现实,以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回答中国何以为今日中国的内在逻辑和动力;视听创造,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使节目各部分都具备长尾的档案价值。”

其中“考古写史”的创作特色得到了《何以中国》背后“专家天团”的一致认可,认为这是对中国现代考古学经百余年发展从“证经补史”到“考古写史”的忠实体现。因为一方面,考古发掘出土的许多文字资料本身就是史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早在文字之前,文明的起源同样隐含于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址中。

在《何以中国》第一集《秦汉》,就有几处“考古写史”的实证案例。比如大众熟悉的睡虎地秦简,对秦律的补充能帮助今人增进对秦国制度的了解;又如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木牍中有《论语》的断篇,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版本。

对“考古写史”更为直接的表现,自第二集起不断丰富。比如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建造了仪式“圣地”牛河梁遗址群,良渚文化建造了大型都邑、大型水利工程,社会发展阶段达到早期国家水平。这些在以往以黄河流域为叙事中心的古史记载中少有涉及,是考古发现、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示出更丰富、更精彩、也更为波澜壮阔的文明历程。

“透物见人”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创作理念——从故纸堆、遗迹丛、考古现场推演出历史的细节,见到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及其演进的历程。透过“人”的塑造,来与今天的观众建立情感连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理解“何以中国”。

具体来说,片中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出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古代。区别于博物馆里的一般展陈,《何以中国》专题片拍摄中按照考古学考证将玉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按其所处时代的礼制、场景摆放,还原它们在历史深处曾经的位置与功能;又与专业演员与摄制组复刻的道具“合作”,再现古代社会风貌。

《何以中国》结构宏大,细节也同样动人,既有英雄史诗般的波澜壮阔、金戈铁马,更有万年历史间平凡人的炊烟袅袅、脉脉亲情。该片学术总制片人秦岭表示,纪录片拥有严谨与亲切的一体两面,既能把万年时空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流转脉络厘清,又能让观众走进历史,感悟到“每一个过去都与今天有关,每一个古人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正如她所言:“‘何以中国’是今天我们所有人正在实践、甚至在创造的一件事情。”

立足考古进行推演,“透物见人”的《何以中国》里不仅可见宏大的历史,还能见到社会各个阶层中中的具体的人。这样的“人”或承载于中华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化身,或寄托于满天星斗之下文化成长的自信开放格局,或映射于古国时代万邦林立的英雄梦想。这样的“人”或如夏、商之间既有承继又截然有别的时代色彩,抑或在礼乐制度文明的西周时代所形成的文质彬彬、恪守道德与秩序的人格……当他们跨越数千年时光而来,所揭示的正是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日用不觉的文化基因。观众会从万年的文明根脉中发现——先民曾躬耕和开拓的每一片文化的田野,都成为今天“我”的养分来源;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是站在“何以中国”的源流之上,和万年前遥相呼应。

首播之际,纪录片的专家顾问之一、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感慨万千:“《何以中国》是从中华文明起源的高度,以学术为支撑,凭借高品质的艺术创作,全方位解码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今天的时代需要这样一份文化答卷,用更开阔的时空来展现宏大而又必然的历史之路,在考古视角中为人们呈现出清晰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编辑:申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12月9日晚首播,从“考古中国”读懂“何以中国”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