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从暑期档一直燃到国庆档。
围绕中国电影“最强暑期档”的热议似乎从未停止,长尾效应无缝衔接金九银十。
期间进口片集体遇冷,国产影片多元发力,成为好内容突围的最佳样本,也让大众后续期待更高。
其中《封神第一部》后劲儿不小,虽然最终以26亿票房收官,未达30亿的发愿,但直到下线前一天,都还在贡献票房。从首映遇冷,到后来观众主动安利N刷,《封神》口碑和艺术价值可说是立住了。
无独有偶,最近在优酷热播的漫改奇幻剧《异人之下》,也遭遇了网友热切安利和二创礼遇。剧中讲述了一群身怀“异能”的少年,在“异人世界”与黑暗决战,最终找回初心的故事。收官时豆瓣评分8.2,被漫迷和剧迷双双鉴定为国产漫改剧的高能作品。
这两部作品何以如此“异”于常人?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在东方文化体系中整体构思
不难理解,在此之前,神话片和漫改剧,都是难啃的骨头。创作者大都不敢啃,观众也不敢信。
神仙是四次元,漫画是二次元,你三次元怎么落?特效值不值钱?
尤其《封神》改编自上古神话,《异人之下》改编自被公认为“国漫之光”的经典漫画《一人之下》,对道教文化多有呈现,故事和想象早已根植在原著迷心中。
改编版本在人物、台词、场面、特效、氛围、戏剧性等方面,既要符合原设定内核,又要适配新形式承载。而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整体构思,有高于细节的“灵魂”,才能不流于空洞,形成“阅后即粉”的后劲儿。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创作者“入乎其内”,才有沉浸式的真切表达,“出乎其外”,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投注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
电影《封神三部曲》从筹备到上映,导演乌尔善和团队用了近10年时间。关于创作的“整体构思”,他认为“神话史诗跟奇幻有所不同”,神话不是由个人创造的,它是一个民族共同想象的结晶。史诗是关于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以及这个民族的精神历程,是一种高度的隐喻,“我们应该站在当下,用今天的视角,重新讲述经典的故事,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解读”。
而剧版《异人之下》导演许宏宇,成长于香港电影工业环境。在与团队花了3年时间研究漫画《一人之下》时,“我发现它最厉害的点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去做创作,使得漫画本身拥有了神奇的特质——既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一种现代年轻人爱看的流行文化”。
因此剧版《异人之下》注重在东方文化体系中去建构奇幻叙事,在现实与奇幻、美学与科技、古老与热血之间寻求平衡,输出符合中国人世界观的创新表达。
正是有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创作自觉和创新探索,好作品得以在细节的匠心品质之外,有了更深层的意蕴传递。初看震撼,细读会心。
「心怀热血,守护正义」
建构中国人的超级英雄谱系
近日在比利时的漫展上,一位来自波兰的coser(扮装者)将自己扮成《异人之下》主角之一张灵玉的形象,现场打起了太极,并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与漫威英雄钢铁侠、蜘蛛侠的合影。
当中西方“超级英雄”同框,画风穿透次元壁,引发不少网友热议。
中西方超级英雄coser同框
导演许宏宇表示,他一直在寻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漫威故事。这次创作,让他看到了希望。目前剧版《异人之下》海外总播放量已超1.6亿。
“异能”是什么?在原著漫画《一人之下》里,异能就是“炁”(qi)。这个字来自道教,与“气”同义同音。
“我们东方世界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这个能量,你要通过修炼的方式才能学会运用它,而不是像漫威人物那样随便有一个突发事件、有一个意外就能获得异能。”许宏宇认为,中国的超级英雄应该有着与东方文化相契合的血脉源流和精神力量。
剧中,异人们的“炁”发于自身之内,练炁的过程是一个求诸己的过程。每一个人物并非完美之身,都需要不断积累、化育、成长。
异能少年张楚岚、冯宝宝、王也等也和普通人一样,一边迷茫一边探索,会认识到自己的“异”于常人,也要面对自己的“能”不如人。
同时他们心怀热血,行走在异人世界,面对重重考验和历练,追求正义和守护的力量,逐渐成长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少年英雄。
剧版《异人之下》首次将“奇幻异能”放在当代都市背景中呈现,运用本土道教的文化拆解,为角色超能力的来源提供深层的支撑,让这个中国式的、有现代意识的“中国超级英雄宇宙”徐徐展开。
「做更难的事,铺更远的路」
在实践中推动中国影视工业化
从创作过程和制作成本来看,《封神》和《异人之下》都选择了一条“费劲”的创作道路,用的是长周期、笨办法、打呆仗的方式,远不如一些体量轻、以话题来撬动关注的作品来得实惠。
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们更大的价值在于,接力推动了“中国影视工业化”的迈步。
中国影视行业一直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是必须要补的课,需要有人敢于啃硬骨头,做最难的事,铺最长的路。
影视工业化简言之,是一种不断生产爆款作品的能力,体现为“生产标准化、作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创新规模化”四个主要特征。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影视市场。市场潜力巨大,观众基数众多,都是制造爆款作品的优势。但涉及影视制作的专业化细密分工、全产业链健康循环、信息技术创新升级、全球发行渠道搭建等,还有诸多短板需要补足、升级、稳固。
很多时候,制作过程因为工业支撑不足,只能手动肉身来补。路漫漫其修远,这一过程需要有更多影视创作者投身进来,从大局出发,和合为继,坚定虽远将至的信念。
让人欣喜的是,伴随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一些“异”常努力的影视平台、团队、创作者,凭借文化自觉和创新意识正不断前行,用好作品和好口碑一再地证明了,老天爱“笨”小孩。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