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不只有来自中国的青年电影创作者,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面孔。
随着去年上映的《某个男人》在亚洲地区走红,石川庆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的评委。上影节期间,石川庆接受光华锐评采访,深谈一个日本青年导演的成长履历和电影心得,“我觉得年轻时拍摄不需要给自己限制,尽可能靠近自己内心就好”。
日本青年导演 石川庆
01
新人阶段不需要想太多
创作问心无愧就好
在《某个男人》大红之前,石川庆拍摄电影长片已经7年。但在投入第一部长篇电影《愚行录》时,石川庆拍摄短片已经有8年时间,并且通过副导演、执行导演等一系列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拍摄经验。
石川庆介绍说,在日本电影产业环境下,相关工作经历,可以让自己更靠近拍摄长片电影的机会。石川庆说,很多日本电影导演在获得拍摄长片机会之前,会在特摄片、电视剧等一系列作品里摸爬滚打积累经验。
《愚行录》海报
石川庆建议年轻创作者,在拍摄第一部作品时抛弃掉一切杂念和想法,完全靠近自己的内心。石川庆回顾自己拍摄《愚行录》的经历,因为在行业里的经历所产生的想法与多年积攒下来的野心,让自己在拍摄时很煎熬,“《愚行录》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累的电影。我总是想要把所有东西都用最直白的方式展现出来,反而让我很辛苦”。
石川庆坦承,如果能卸掉因为经验、欲望等杂念所产生的干扰,可能拍摄起来会更加简单。
当看到亚洲新人奖的入围电影时,石川庆打趣地说道,如果是当年的自己,可能进入不了电影节,亚洲年轻创作者的朝气和活力通过作品打动了自己。石川庆开玩笑说,“如果我有坏心思,我可能会希望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都不存在,这样我就少了一批竞争对手。但我很期待未来可以和他们合作,他们的作品真的很鲜活”。
02
不需要过早选择类型赛道
导演不要画地为牢
《某个男人》里悬疑侦探结合社会伦理的混搭式创作,不仅让其成为了近几年全球范围内最有热度的日本电影之一,也让石川庆在悬疑类型片赛道拥有了一席之地。石川庆却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过只做类型片的打算,悬疑并不是自己的唯一,“我很喜欢悬疑,但我其实很想多尝试其他类型”。
短片时期,石川庆打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但进入长片时代,悬疑成了他最突出的标签。石川庆说这是市场所决定的,日本观众和日本业界普遍期待本土真人悬疑电影,这也使得年轻电影人想要获得机会,悬疑赛道是最有可能的选择。
但他建议年轻影人在创作初期,不要过早选择某种类型赛道。
石川庆认为,早早确定自己擅长的类型,有时并不是准确的自我认知,反而是一种枷锁,断掉了年轻创造者多维度成长的可能性,“就比如《某个男人》里也有社会元素,也有历史考量,如果我只擅长某一种类型,拍摄起来难度会很大”。
《某个男人》海报
石川庆诚恳地建议国内的年轻导演,与其早早贴上类型标签,不如趁着年轻多多尝试,“这样即使你未来专注拍摄某种类型影片,也会有帮助”。
与此前光华锐评对话过的真木太郎、徐浩峰等电影人一样,石川庆很强调电影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联系。
在谈到自己的评选准则时,石川庆着重强调了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感受,石川庆说他在上海有走进普通影院,去看观众观看亚洲新人奖单元影片的反应,“观众是否享受你的影片,你的表达欲望能否充分展现,这两点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希望透过你的作品看到你的心,也想看到你的野心”。
03
中国电影人机会很多
期待中国新电影绽放电影节
对于现在很多年轻创作者急于展现才华的情况,石川庆以自己创作时的经历,劝诫大家要多付出一点耐心和时间。
石川庆说在构建《某个男人》里的城户章良这一角色时,并没有在最开始就把某个事件或者使命当作角色的驱动力,而是通过角色身份的丰富、动机的成型一步步完成。“他有着律师、父亲、外籍人士等诸多身份,这些身份叠加到一起,角色的丰富性和他身后的社会性表现就成立了。其实这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需要时间萃取”。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数量繁多,石川庆说自己摄入了大量中国电影的养分。他坦承相较于日本电影产业和市场多年的细分,当今的中国电影人在创作上有更多的可能性,“评选时看到的几部中国电影都很不一样,很有自己的特点”。
他很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中国青年创作者的作品。
石川庆是第一次到中国担任电影节评委,他表示很享受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氛围。作为在威尼斯电影节成长起来的年轻电影人,石川庆直言国际电影节上的经历给了自己很多养分和灵感,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表达欲。
“我不是一个擅长口头表达的人,是电影给了我能够与大家、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在电影节上与世界交流的感觉,很美好。我也希望在未来电影节上,看到更多新的中国电影”。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