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与“软萌”,中国科幻片的中国风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3-05-08 11:03:58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3-05-08 11:03:5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从小说到影视,中国科幻领域越来越热闹了。如果说N年前提到科幻题材,大家会下意识想到国外科幻大片,现在再提起科幻影像,无论是不是科幻迷,大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几部精彩的国产作品。

5月4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之夜”共揭晓了八项荣誉,其中三项都与科幻作品有关:《流浪地球2》获评最受大学生欢迎年度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则为最受大学生欢迎处女作,同时,孔大山和王一通凭借该片夺得最受大学生欢迎年度编剧。

《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三体》......科幻题材的电影不断有佳作上线,中国的科幻影像都有哪些引人入胜之处并在众多题材中脱颖而出呢?

1

从传统神话故事到浩渺宇宙未来

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神话故事,彼时的人们尚且缺乏科学的认知,只能将敬畏之心寄托于神秘力量,但并不妨碍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如今科幻题材的雏形。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设定中,太阳急速衰老膨胀,整个太阳系即将面临毁灭,人类不得不“带着地球去流浪”以谋求自救,计划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新家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传统神话的影子。到了《流浪地球2》里,时间线向前推移,原来人类自救计划的方案之一最初被命名为“移山计划”,更直接地回应了愚公移山精神

2008年,科幻“神剧”《魔幻手机》在央视首播,讲述了具备真人模式的手机“傻妞”从2060年回到唐朝,帮助孙悟空制服黄眉大王,后因能量耗尽而带着黄眉大王从时空隧道落入2006年的故事。未来新科技与现代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既诙谐又深刻的碰撞,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等《西游记》中角色的出现为这段科幻奇遇注入了神话色彩。

而这些亦庄亦谐的设定与情节,似乎能与现实相互印证。玉兔月球车、天宫载人空间站、神舟号系列飞船、“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悟空”暗物质探测器……中国人的科技冲浪与科幻想象力,根植于每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里,当现实照进电影,影像仿佛随时可以成真,而不仅仅是呈现在屏幕中的几个小时

2

宇宙探索下的平民视角与家国情怀

不同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以超人为代表的个人英雄,中国科幻影像更偏爱学生、工人、科学家、军警人员等群像的塑造,以平民化视角呈现普通人的乡土记忆,表达对地球家园的共同守卫,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系列中,我们看到航天员刘培强为给地球提供燃料选择牺牲自己,看到数字工程师图恒宇借助数字生命拯救地球命运,也能看到无数群众在救援中前赴后继、奋不顾身贡献力量。

《疯狂的外星人》主人公耿浩是一个“耍猴人”,卖力演出却始终回应寥寥,惨淡的事业难以为继。当遭遇天外来客时,却迸发出异乎寻常的责任心和能量。谁说小人物不能干大事?

《三体》中,面对即将入侵的地外文明,剧中人物汪淼、史强、常伟思、申玉菲、丁仪......从个体到国家,乃至全体人类都承担起了殊死博弈、共创未来的责任。

近期热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被形容为“神经病大聚会”,影片集齐了痴迷寻找外星人的科幻杂志主编、号称见过UFO的村民、与外星人建立神秘联系的乡村诗人等一众神神叨叨的“科学怪人”。

比如老唐坚信电视机雪花点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可以接收外星人发射到地球的信号链接,给功德箱打款520就能看一眼硅胶外星人……执拗中透着孤独的浪漫,影片在荒诞之中还探讨了人类存在于宇宙的意义,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来自平凡人的思考,或许比超人英雄的超能力,更能戳中观众的心

3

“硬核”的工业黑科技

有别于其他类型片,科幻题材必定离不开的是工业质感与未来风格共同打造的视听景观

电影《独行月球》以31.02亿票房稳居2022中国科幻电影票房榜首,全片将近2000个特效镜头,除了对月球基地、月面环境的高度还原,最有看头的当属大袋鼠“刚子”,堪称戏里戏外的“顶流”。为了打造这一数字生物角色,制作团队对袋鼠全身上下每个部位的毛发都做了分析研究和大量测试,高度还原了袋鼠的形态、习性等真实特征,最终实现虚拟形象与演员表演的交互呈现。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拍到了第二部,让观众看到中国电影工业迈向新时代的高歌猛进以及中国科幻的无限潜力,而从第一部到第二部的特效精细度几乎可称质的飞越。有网友开玩笑说《流浪地球2》的故事内容设定为前传,在呈现效果上反而有更好的特效,正可以充分体现地球正式开始流浪后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科技发展上捉襟见肘甚至在实际使用中有所倒退。

《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令人震撼,作为该片科幻世界的代表性景观,纵贯天地的太空电梯凝结了人类最瑰丽的构想,这是它首次逼真地出现在华语科幻电影中,高9万米,扶摇直上,气势磅礴,放在整个科幻影史也是相当炸裂的,其制作难度与技术含量可想而知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携手《流浪地球2》IP模型盛装出场,惊艳亮相电影周边展,每一个精工细雕的零件,无不凝聚着“大国重器”的科技力量。

拍《流浪地球2》的半年多时间,徐工累计投入了数十款设备,甚至把车间生产线工具搬到了影视基地。

影片中的外骨骼机器人、工业移动机器人乃至呈现特效渲染,都有大大小小的“神兽”级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

我们在科幻片中看到的“未来”,并不仅仅是想象中的虚幻,在现实中都有中国科技研究和工业生产的硬核力量作为支撑

4

科学与幻想背后的人文哲思

科幻影像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技术、新思潮和当下时代的价值取向。对于观众来说,比起炫技般的特效和晦涩高深的概念,中国科幻影像最吸引人的,是蕴含在科学与幻想中的、以中华文化逻辑为基础的人文哲思,大家也更习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角度对科幻题材进行人文主义解读。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儿歌《种太阳》唱出了让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温暖明亮的希冀。1963年上映的科教片《小太阳》就讲述了一群小朋友想要改变寒冬气候而拜访科学家,制作人工太阳的故事,充满了当时的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太空飞行器等未来科技的想象,用科幻元素折射出孩子们最朴素的人文关怀。

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科幻发展历程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弧光。拍摄于1980年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普遍认为是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故事中的华裔老科学家研制出高效原子电池,决心将其带回祖国,却被暗杀。青年科学家陈天虹为完成其遗愿,携带电池样品流亡荒岛,与老人旧友一起打败黑心企业,用生命捍卫人类和平。

跨越几十年,新时代的中国科幻电影仍然承袭了这一传统,尤其是受到观众认可的片子,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硬核”地贯穿其中。

当然,也有人批评这类国产“软科幻”不及《流浪地球》那样硬核,只是披了科幻的外衣,但无论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大胆尝试,还是《长江7号》等作品的轻松温情,何尝不是为科幻市场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可能?

科幻片不仅仅展示一个具有更强大科技能量的未来,而且也通过演绎未来的某种生活,倒映现在的每一寸人性。人类在科幻电影里畅想驾驭科技探索未知的路途,人类也在科幻电影的这条路上拷问自身存在的意义。

开放带来多元,包容孕育创新,中国的科幻片,正在尝试给出中国式的科幻模式。

编辑:张梦琪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硬核”与“软萌”,中国科幻片的中国风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