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丽娘,到女演员和AI的自我觉醒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号 | 2022-09-05 14:28:10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号 | 2022-09-05 14:28:1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提及《牡丹亭》,人们总是先想到那段绝世爱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与柳梦梅跨越生死的相恋,为人传唱至今。


而为情香消玉殒,后又起死回生的杜丽娘,她的反抗与觉醒,在相关作品中总是表现得很含蓄。


这一次,青年导演查文渊、张丛选择将其作为作品内核,展现给观众。



如果杜丽娘生活在现在,甚至未来,她会是什么样?


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立项资助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以下简称“国话青年导演计划”)第五轮展演中,她们分别带来话剧《不在梅边在柳边》《模仿爱人》,以当代青年导演视角,转译古典文学。


在两部作品中,杜丽娘不只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是昆曲演员,还是个AI,也是你是我。


#01

对镜寻“我”

 

为了爱情而死,杜丽娘是“恋爱脑”吗?当然不是。


如果对她的故事只流于表面认知,也许会有这样的看法,但深入了解之后,你会惊叹于她的反骨。


在创作之初,查文渊对杜丽娘也有些误解,以为她比较柔弱,也没有找到自己和她的共鸣点。


△《不在梅边在柳边》剧照,摄影段昭


她创作的理想型人格是鲁智深那种“能扭转自己命运的形象”,而杜丽娘“受到的限制太多了,她的能量好像也有限。虽然说她后来复活了,但还是借助外力。”


然而,随着对著作理解的加深,她意识到,杜丽娘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斗士,“她可以为一个梦去死,这绝对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事。”


“梦”不只是一个梦,它代表象征着更多。查文渊发现了杜丽娘身上的烈性和反抗意识,“超越生死都要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情感,或者说是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非常浪漫的写法,里边内核的力量有多强啊。”


她要用作品,为杜丽娘“正名”。



《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女主角昆曲演员杜若,出身戏曲世家,自小学唱杜丽娘,人生也被早早规划。但这是她自己想要的吗?


通过戏剧手法,导演将杜若与杜丽娘的故事相互交织,两位女性的自我成长逐渐展现。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牡丹亭》中,杜丽娘寻梦不得,对镜自画,留下芳容一幅后香消玉殒。《牡丹亭》外,一名饰演杜丽娘的昆曲演员再度寻梦、揽镜自照,她又究竟在镜中看见了什么?戏里戏外,如你若我,在试图把控自我命运的角力中,两个身处于不同时代的女性发出了相似的呼唤,是一场寻不到的寻找?还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答案远在天边,又好像近在眼前……


镜子,是《不在梅边在柳边》的重要意象。


在古典戏文故事中,女人对镜为自己画像极其罕见,“因为女人通常是被看和被画的对象。”查文渊认为,让杜丽娘凝视自己,一笔一笔描画出自我的形象,是《牡丹亭》的先锋之笔,也是汤显祖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更是点燃我们重构这段经典情节的最原始动力。”


△《不在梅边在柳边》剧照,摄影段昭


当代的女性是不是也需要内观审视自己,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成长?于是,杜若也在镜中观察自己。


舞美中的八个大景片,象征着“封建的、禁锢人思想和情感的高墙”,侧面还各有镜面镶嵌,这和话剧的主题产生了某种呼应。


△《不在梅边在柳边》剧照,摄影张曦丹


查文渊由此设计了一个比较大的舞台动作,把其中六面“高墙”反转过来,变成是镜面对向观众,“让观众在镜子当中也去观察自己,也象征着杜若、杜丽娘的生活在进行自省的过程当中逐渐敞开,高墙被打破了。” 


#02

因爱成“人” 


如果说《不在梅边在柳边》传达的是“现在”,《模仿爱人》则是“未来”。


导演张丛选的情节是原著第三十二出《冥誓》,在这折里,杜丽娘还是鬼,讲的是“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张丛觉得这样的情节放到现在,观众不太能共情,相反,人们对手机的共情能力更强。“有一天我刷手机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念头:我也不知道手机对面的人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这和鬼的概念是很像的,都是虚拟的、没有实体的,所以我们决定把‘人鬼情未了’变成‘人机情未了’。”



根据《牡丹亭·冥誓》一折所改编的《模仿爱人》讲述了一个因爱成人的故事。或许是不知梦的缘故,流离之人追逐幻影。穿越了400年的爱与誓言,直到今天,还是一道无解的命题。


100年后,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转移到了“虚拟世界”,工作、生活,恋爱都可以线上完成。爱情,成了数据模拟的一串信号。婚姻,彻底成了脱离时代的陋俗。政府和科学家们努力地遏制“现实世界”的消亡,却收效甚微。一对坚守“誓言”的恋人,却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爱情”的美好,重燃了对“现实世界”的渴望。他们真的可以挣脱现实与虚拟的束缚,得偿所愿么?


那么,问题来了。AI和《牡丹亭》,两者不会有“壁”吗?


当然有。“困难主要分两个方面,”张丛解释,“一个是剧本的大的背景,《牡丹亭》原背景在在现代能够被运用的部分并不是太多。”但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我们把它设定为虚拟世界。”


至于第二个,是“更难解决的哲学问题”。如果AI觉醒了会不会威胁到人类?它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是不是比人类还高级?它是否有生老病死?是否可以取代人类?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无法在AI杜丽娘的身上找到。


“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问题全部都放进去,否则剧本漏洞百出。”张丛只想聚焦一个故事,“恰恰是《牡丹亭》中单纯的爱情故事帮了我们。我们只把人工智能里关于爱情的部分拿了出来,并没有放大其他部分。AI与爱情,我觉得是相对来说比较和谐的组合。”


△《模仿爱人》剧照,摄影葛京


《牡丹亭》杜丽娘的自我意识也同样被投放在了AI杜丽娘身上。“它除了是一个爱情故事以外,也表达了杜丽娘作为一个女孩子自我的觉醒,所以她会为梦里的人去死,去生。我们就取了自我意识觉醒这个大内核,来做整个戏。”


戏里,杜丽娘产生了自我意识,通过了图灵测试,最终成为了一款爱情体验产品,在各个市场上线。


至于她与柳梦梅的故事,张丛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让观众自己领会。


 △《模仿爱人》剧照,摄影葛京


#03

戏曲与音乐 


昆曲,可以说是《不在梅边在柳边》的点睛之笔,每每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


北方昆曲剧院的青年演员马靖,在剧团里就经常扮演杜丽娘,这次在《不在梅边在柳边》中,也能算得上“本色出演”,演的是戏中旦角,唱的还是杜丽娘。


△《不在梅边在柳边》剧照,摄影段昭


查文渊也想借此对昆曲作出哪怕一点点的推广。正如马靖说的,昆曲是“快要进博物馆的一种戏曲形式”了,怎么让更多年轻观众对昆曲感兴趣?


排练过程中,马靖的一招一式让查文渊感受到了昆曲的美,让她“产生了很多丰富的联想”,思考怎么样去调度。“如果你不走进它,永远不知道它有多好。”


在戏中,杜若为父亲救场,扮作柳梦梅登台演出,将杜丽娘复生。为此,饰演这一角的国家大剧院话剧演员王赛男从零开始学习,在短时间内速成。


△《不在梅边在柳边》剧照,摄影段昭


借助这一出戏中戏,杜若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她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阳性能量,能把她从之前的困境当中解救出来,完善了她的人格”,从而实现了不依靠外界力量的自我救赎。


此外,音乐剧形式也是《不在梅边在柳边》的一大特色。几首原创音乐恰到好处勾连剧情,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不在梅边在柳边》剧照,摄影段昭


演员王赛男是音乐剧专业出身,在剧本创作时,查文渊就考虑如何将演员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同时贴合剧情。“杜若受困于昆曲世家的‘规矩’,她想要的自由,可以用一种什么职业或形式去承载?音乐剧很合适,演员也会,天作之合。”


《模仿爱人》也有非常多音乐元素与剧情融合,大多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虽然和剧情映衬,但张丛还是有一点遗憾,“整部戏没有一个编曲来跟。如果以后有机会继续做的话,应该会以专业编曲的形式重新做这些音乐。”


△《模仿爱人》剧照,摄影葛京


不过戏曲在《模仿爱人》开场中的运用,倒是很有新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poping戏曲”(从宣传片中就可以感受到)。


张丛用木偶和脸谱化的处理方式,让杜丽娘和柳梦梅唱出了机械感,“也是为了展现虚拟世界中,人们被麻痹之后呈现的没有真情实感的状态。”


△《模仿爱人》剧照,摄影李晏


一开始,张丛也想过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承担这一部分,“后来在融合的过程中,我觉得在这个戏里面把它作为一种元素更好诠释,所以就采取了一些片断化的、元素化的展示,取代了整段的戏曲展示。”


从各具特色的作品中,我们得以看到两位青年导演的魅力与能力,也能从她们的角度看到当代创作者对于戏剧的思考。


查文渊很早就确定了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导演,从本科到博士,一直修习导演专业。家人从事戏剧工作诚然对她有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一行业的热爱。


“戏剧最伟大的力量在于相信。演员在台上不相信他扮演的人物,他扮演不好人物;我不相信我这个剧里边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我就说不好这个思想;观众如果不相信演员扮演的这些角色,他也不可能真正感同身受的知道我们这个戏在说什么。”这种“假定性中的相信”,是查文渊眼中戏剧最大的魅力,“我就想把相信的力量给传递出去,这可能是我的一个梦想吧。”


△《不在梅边在柳边》剧照,摄影张曦丹


在“国话青年导演计划”之前,她参与创作的作品大多是国外经典。留学归来后,查文渊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感知更加深刻,“我们永远要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它是有力量的。”


她更想尝试做本土原创题材,契机一到,《不在梅边在柳边》便诞生了。


张丛的从业选择,是另一种坚定——


本科学习国际关系,一硕学习翻译与同传,二硕转而学习戏剧导演;一开始也没有把话剧作为职业选择,但和做戏剧的朋友们保持连接,自己也做编剧、演员、制作,最后,她定下目标,“在30岁之前要选好职业道路,我就坚决地选择了戏剧。”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因为排戏不用坐班。


这也是张丛学生时代就延续下来的梦想,最终把梦想变成职业,并一步步努力,“我觉得本身它就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模仿爱人》剧照,摄影葛京


她不想“让观众从戏里学什么东西,或者是强加于他们什么东西”,她只想把故事讲好。


虽说作品自有风格,但两位导演在中国话剧创作思考上有着别样的默契:要发扬我们自己的国粹和传统优秀艺术表现手法,从经典文学中发掘“宝藏”;同时,不仅要找到国内观众也要找到和国际观众的情感共鸣,让国际观众都能看到并看懂。


我想,这也是“国话青年导演计划”想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编辑:张凌云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从杜丽娘,到女演员和AI的自我觉醒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