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虾须里藏着一个宇宙,看《美术里的中国》 如何打造“艺术+技术”3D美学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2-04-01 11:30:06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2-04-01 11:30:0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大千世界,万种风情。画家手中的笔和调色盘,成为了彰显世间美好和绚丽的最佳工具。

自古至今,广袤的中华大地不缺乏优秀的美术作品,他们印刻了当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反映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与中国审美。这些画作静默地矗立于各地美术馆,等待着观赏它们的人。这些画作理应跳脱物理空间的局限,被更多人清晰、透彻地看见,也理应与当下丰富的媒介形态与前沿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观感。

而实际上,这种创新在过去是缺位的。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推出的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一集12分钟,讲述一幅画作与画家的故事,以艺术与技术的“完美邂逅”阐释画作的艺术价值,展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品格,在突破性的尝试中实现了对美术类题材视觉化呈现的创新。

美在立体

前沿技术“活化”经典美术作品

传统的平面美术作品中,画家立足于真实世界的景观,把三维的世界描摹在二维的画布上,《美术里的中国》则致力于用3D建模技术“活化”2D作品,这是电视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突破。3D建模特效技术的应用与加持,让平面二维的美术作品变得生动立体了起来。

第一集节目开头中,齐白石的名画《虾》分解成了一个个小细节,游弋的虾们被赋予了动态感,仿佛自如地穿梭在池塘中,配合着第一人称的解说词,仿佛让观众走进了那个“水草青青的世界”。

第二集开头中,黄宾虹的水墨画《万松烟霭》也进行了立体化视觉呈现,一幅水墨画拥有了“灵动性”, 黄山奇秀与水光星光合为一体,观众似乎可以沉浸式地走进画中。帧帧创作,秒秒雕琢,《美术里的中国》让美术作品“活”了起来。

除了3D技术,多元的摄影风格也成为了片中的一大视觉亮点。

据了解,《美术里的中国》获得了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炎黄艺术馆、傅抱石纪念馆、潘天寿纪念馆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得以近距离拍摄画作,在4K摄影技术支持下,作品的肌理与质感得以充分呈现。

比如在首集中就得以看到了齐白石所画的虾须子惟妙惟肖,同时还有更多的画作细节在超高清镜头下得以展现,让优秀的美术经典作品呈现出纤毫毕现的观感,可以更近距离地与观众“接触”。

此外,《美术里的中国》的创作团队还跟随每幅画作走遍艺术家生命节点的“重要时刻”,充分运用4k高清摄影、超微距摄影、航拍摄影、延时摄影,甚至水下摄影等形式,利用风格多变的镜头语言搭配较快的剪辑节奏,令自然的呈现充满真实感。

比如首期节目就通过微距摄影、航拍摄影等手段,生动展现齐白石在湖南湘潭 “鸡鸭喧闹、虫蝶飞舞,芦虾自在游弋” 的生活环境,以更贴合真实世界 的视觉表达来展现齐白石为何推崇“师法自然”。

如果说平面作品是由画家细腻笔触所建构的静态美,《美术里的中国》则是由前沿技术建构起的动态美,无论是对画作的活化呈现,还是对原版画作与其所彰显的景观进行实地摄影,都让美术作品变得栩栩如生,带给了观众超越平面欣赏的视觉享受。

《美术里的中国》每一集12分钟里汇聚呈现艺术之美和技术之精,仿佛构成了一个动态化、数字化的“美术馆”。

立于本体

跨时空延展艺术画作丰富内涵

《美术里的中国》立足于画作本体的同时,也在多个维度延展艺术画作的丰富内涵,强化叙述逻辑的层次性和梯度感。

其一,时空的融合与交汇。每一期不只是展现一幅精品画作,更是以此为线索,延展呈现画家的绘画风格和人生信条,因此片中会看到很多的“重叠复合”,比如将真实的资料与演员的情景再现复合运用。

在《万松烟霭》中,我们跟随泛黄的影像和场景的演绎回到了上世纪40年代那个纷乱的年代中,仿佛看到了黄宾虹如何在平房内埋首故纸丹青之中,感受着他创造自我风格的笔墨革命以及从中寻找重建与抚慰的力量;

再比如将美术画作放置到与之相联系的现实环境中,在《虾》中,我们好像走进了湖南湘潭那个普通农家人的精神世界。这种重叠复合手法的大量运用,让观众在恍惚间开启了与画作、画家、画作背后的故事精神产生跨时空情感联结的通道。

其二,观赏性与专业性的互补。对于美术画作的欣赏来说,普通观众有着一定的理解门槛,因此《美术里的中国》也通过对专家访谈与解读的穿插,使得专业性的壁垒被打破,带领人们看到齐白石画中“水的阻力、虾的跃动”、看到黄宾虹山水画中“积墨”的表现等等。

这种设计也让每一个热爱艺术、希望去体悟艺术真谛的人都能在一幅幅经典画作中读懂背后的艺术手法与美术精神。

其三,生动阐释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艺术不仅展现着审美,也展现着画家的精神世界,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理想。

一直以来,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营造出包容开阔的文化格局。《美术里的中国》挑选的每幅画作,都蕴藏着近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化和动人的生命故事。因此对于精神内涵上的延展也是《美术里的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比如首期节目后半段便展现了齐白石作品的“人民性”,如何在已成大家的情况下始终接壤着最鲜活的乡土记忆和对祖国大地最深沉的爱。

贵在突破

深度破题美术题材视觉化创作

从形式上来说,《美术里的中国》拥有着可贵的突破性。

事实上,美术题材的电视节目历来是较为缺乏的,鸿篇巨制关注的是大历史、大人物,却鲜有创作关注艺术作品本身。

因此《美术里的中国》在创作理念上做了最为贴切当下媒介环境的“减法”,变长为短,化繁为简——每集只围绕一幅画作和一位画家展开叙述,一集12分钟的体量成为艺术传播的轻骑兵。

此外,《美术里的中国》以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践行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首先满足审美者的视觉享受和感官体验,让艺术走进大众,与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互动。在此基础上满足深层情感,汇聚文化认同,通过深入挖掘画作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让艺术的魅力与文化的品格发生汇合,绽放深邃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可以说,《美术里的中国》的成功播出,建构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通过科技的手段赋能美术表达,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术里的中国》不仅将以全新的视觉表达为中国美术创建“影像索引”,还将在丰富青少年美育教育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编辑:张凌云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一根虾须里藏着一个宇宙,看《美术里的中国》 如何打造“艺术+技术”3D美学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