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生活》高能话题出圈秘笈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1-09-14 13:30:13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1-09-14 13:30:1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上周四《你好生活》第六期播出后,#撒贝宁王冰冰小尼素颜种珊瑚# #30年后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比鱼多#等话题相继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面对节目中提出的议题“保护海洋,我们能做什么”,网友纷纷表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保护我们的地球”“你好生活为什么要求素颜种珊瑚,原因在这里,节目组细节了👍”……


不难发现,每一期《你好生活》播出都是引爆“话题”的一周,围绕#你好生活#不断迸发出的各种“话题”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你好生活》第三季首播当天,全网就收获了20个热搜,热门话题阅读总量达40亿。


这些话题往往具有高关联、高共鸣、高延展、高转化的特点,总是能击中年轻人想了解、想表达、想探讨的,拥有鲜明的“你好生活”属性。


作为总台一档“先网后台”节目,《你好生活》不断探索有效的融媒传播路径,借由互联网与年轻人天然的贴近性,与网友共同探讨关于个人、生活和时代的各类命题,通过情感分享、公益倡导、行动示范、价值观转化等,将网友对于话题的互动参与也化为节目的一部分,共同建构了当代年轻人“向生活说你好”的生动图景。


在新媒体环境下,话题传播提升了新闻事件的附加值,能够带动网友对于话题事件的参与、互动和自发传播。


复盘节目中的热点话题,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你好生活》高热度传播的“密码”所在。


“高共鸣感”与“话题入口”

《你好生活》在人生故事里触发话题共鸣“热点”


走到第三季,《你好生活》继续践行着“零剧本”的创作理念,一切发源于生活,也最终回归生活,带给观众真实纯粹的生活体验。


可以说《你好生活》是在节目的既定创作方向下任人生哲学的思绪自由流动,其中充斥着人间烟火的真实气息,也充斥着大智若愚的豁达情怀。


这些润物无声的“闪光点”,很容易与年轻网友实现情感对接,形成话题共鸣。


《你好生活》第三季很多话题都具有这样的属性。如#哪一刻你意识到父母老了# #父母生病了要不要瞒着他们#,就来自小尼得知母亲生病后,为了让她获得更好的治疗,将母亲“骗”到北京的一段经历。


情感是生活永恒的话题,其中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可能亲身经历,也可能有所耳闻。这段真实的生活故事促使网友们思考:“一个人总是在一瞬间长大。没有什么能比家人更重要,比健康更重要。”


我们发现,《你好生活》所引发的这些热点话题并非是一个封闭的茧房,而是具有通透的“话题入口”和延展空间的,每个网友都可以参与进来,有话可说。


这种独特的气质一方面来源于话题扎实的“生活感”,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节目中所呈现的话题场景,三俩好友在工作之余,吃饭、休息、聊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真实而走心。


每个网友也好像拿了一个板凳,加入到促膝深谈的场景之中,和总台的这些宝藏主持人们成为好友。


广袤天地,人与自然共处其间。《你好生活》在节目中强化着新时代美好中国的呈现,也在积极地引导着公益理念,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环保行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壮美的自然景观背后,要传递的是“爱护生态,共建美好家园”的初心。节目中,有关生态的思考和美景是融为一体的。


《你好生活》第四期,惠英红参与了节目录制,与大家在贵州的大山里共度一天,感受到美好生态所带来的幸福感,随后话题#惠英红说生态保护中国做得最好#引发网友们对祖国大美河山的由衷赞叹,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国实践”点赞。


《你好生活》第六期,尼格买提、撒贝宁、王冰冰来到三亚,素颜潜水种植珊瑚,与海洋研究人员一起交流环保知识,结合实际体验中感受海洋保护。


#30年后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比鱼多#的短片以强烈的视听对比、小尼的经典配音和走心的文案先声夺人,在节目尚未播出时就引发广泛热议。


践行生态环保和公益理念,是《你好生活》三季以来一直在关注的主题。无论走到哪里,节目组不仅要身体力行做好环保工作,也会把这样的理念时时传达给观者,带动年轻人共同践行这份社会责任。正如小尼在节目中所说:“不是拯救地球,是拯救自己。”


在话题中凝聚力量,在共鸣中携手同行。《你好生活》呼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思考与大自然的共生共荣,一起身体力行,久久为功,参与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潮中。


“人物中心”与“多态传播”

《你好生活》在互联网瞬息万变中探索出圈“爆点”


以人物为中心进行话题传播,是《你好生活》传播出圈的方式之一。


《你好生活》节目中,“撒尼组合”相爱相杀、日常互怼成为节目中最有趣的看点,也常常成为话题传播的源头。尤其撒贝宁因为“无厘头”的表达方式,被网友称为“主持界的喜剧人”。


《你好生活》第二期,面对即将装修好的“新家”,几位主持人谈起了自己在北京的第一个家。

撒贝宁打趣且“凡尔赛”地说:自己在北京的第一个家大概两平米左右,就是北大的那张床。


节目播出后,#撒贝宁在北京的第一个家#登上话题榜单,有网友评论道,“撒贝宁的凡尔赛,我不仅感受不到一点不适,还异常开心”,仅这一句评论就收获了1.5万人的点赞,看来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


除以人物为话题中心外,节目在话题传播上较多采用短视频方式。


第六期节目提前释放的一条短视频中,撒贝宁和尼格买提路遇不认识的生僻字“厍”,于是顺手给康辉打电话询问,结果还是难不倒他。撒贝宁称康辉应该改名叫“康熙字典”。


三个老朋友打趣调侃,有趣又涨知识。#有字不认识就找康辉#当天登上了热点话题榜单。


生动、直观的短视频形式,为《你好生活》赢得颇多好感。借由只言片语营造的独特情境,常常能第一时间引发网友心动转发,形成有效的社交名片。


从“话题热议”到“回归大屏”

《你好生活》在独有的内容IP打造中探索媒体融合“秘笈”


通过复盘《你好生活》第三季的高频话题,不难发现所有的“热点”与“爆点”全部源自节目IP本身的独特内容,而非借助外围的悬浮流量。每一个话题都是有趣而扎实的,与对生活的思考密切相关,且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


《你好生活》以真情实感传递当代中国新青年价值观,让每一段旅途、每一次到访、每一次交谈的瞬间都充满了实打实的“生活真体验”。


对于忙碌于都市生活的网友来说,那些治愈他们的金句、带给他们笑声的对话、饱含回忆的歌曲、有关人与自然的命题,都有很多回味空间,能够引发更多关于人生哲学新的思考。


在融媒体环境下,网友对内容的摄取是具有连续性的,而话题传播的逻辑则是通过对“局部”的放大,进而引发对完整内容的关注。


对于正在追看节目的网友来说,“局部高热”的内容往往会产生强劲的话题效应,让他们在社交媒体的另一块阵地开辟出自由的探讨空间。

而对于尚未关注到节目的网友来说,这些具有高共鸣感的话题片段则可以成为一个个闪亮的“符号”,被网友所识别并反哺回归对线性长视频的关注。


这也可以见得,经过三季的探索与酝酿,《你好生活》已经形成了更为立体化的传播范式。


作为总台一档“先网后台”节目,《你好生活》的融媒探索已日渐醇熟,进入“高效能”传播的阶段。

 

《你好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唯有从独特的内容中找出叩击“生活实感”的有效话题点,才能产生传播效果的“涟漪效应”,激荡起更多的共振水花,更好地实现对新青年的价值观引领。

编辑:张凌云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你好生活》高能话题出圈秘笈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