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一眼千年,知来路方知去路

副标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07-23 16:21:37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07-23 16:21:3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何开掘它、传播它、点燃它、引爆它,实现一种超越于文艺产品本身的、具有普世价值和认知拉升的裂变力量和深远影响?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努力探索文化表达和美学范式,先后推出了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文化节目,已然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时代文化以及潮流文化对话的通路,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和跟随,推动了全社会的“文化养成”。

于2017年年底起亮相的《国家宝藏》,作为电视文艺在文博领域的开山之作,首创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和纪录的气质,融合戏剧、歌舞、朗诵、戏曲、服饰大秀等丰富多样的呈现形式,在“让国宝活起来”的主旨下,节目几乎向各种艺术形态发起极致挑战,始终在传统与时尚之间、历史与艺术之间寻求恰到好处的尺度,只为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走进文物的生命传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21日发表“国宝守护人”靳东的署名文章《一眼千年,知来路方知去路》,讲述与“国宝”同行的日子,见证“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在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

《一眼千年,知来路方知去路》

靳 东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应当努力完成的任务。当“十四五”到2035年的远景宏图铺展在眼前,文艺工作者手握文化之笔,应更加努力将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写意”,绘制成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我曾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担任“国宝守护人”,这一身份赋予了我更多责任与使命。虽惴惴不安,但无碍我与大家一起,延续上下求索的勇气,承接寻理求知的理念。


我守护的国宝是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它见证了紫禁城六百年历史。踏入故宫,眺望一座座雄伟的宫殿,遥想它经历的沧桑巨变,六百年里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拥有过的一切,都化成了我们的历史、审美和精神。而这尊香炉,则站在六百年的起点,带着永乐皇帝“安定(鼎)”的理想,凝望着紫禁城的一批批过客。

知来路,方知去路。在古代,一件件瓷器,化身交流的使者,链接着中国与世界。


六百年来,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与紫禁城一道,一面面向草原,遥望陆上丝绸之路,一面面向河海,遥望海上丝绸之路,见证守望着新时代的起点。如我在节目中饰演的郑和的台词:“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安定的大道。”


除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故宫博物院还带来了另外两件国之瑰宝:气势雄伟的午门,让我们见证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铮铮铁骨,更让我们看到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考古人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间奋力测绘,只为“亦当尽其一技之长,以谋存故都文献于万一”。


精美绝伦的金嵌珍珠天球仪,让我们感怀先人求知浩瀚太空的探索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淘洗上下五千年之时光,淬炼中华文明之精华。一件件国宝在跌宕的“前世传奇”和动人的“今生故事”里款款而来。它们既是“剧中人”,也是“见证者”,从发人深省的史实到古典浪漫的情怀,我们的先人顽强如石、韧劲如丝、灿烂如画、典雅如瓷,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的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


每一件国宝,都是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探索中华文明宝藏,坚定文化自信,愿我们走得更远。

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7月21日 07版)

 

编辑:张凌云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靳东:一眼千年,知来路方知去路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