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特别指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强调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
2019年12月23日,在国家文物局和黄河流域九省区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沿黄九省区40多家博物馆携手共讲黄河故事,担当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使命;2020年1月5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在京录制,“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48家文博机构负责人首次集体亮相。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中所描绘的地方正是出于此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民族在内蒙古生息繁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的“大窑遗址”,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海生不浪遗址”,还是鄂尔多斯青铜时代的“朱开沟遗址”。这里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在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如何交相辉映、薪火相承?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将为我们倾情解答。
讲好祖国北疆的黄河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内蒙古博物院院长 陈永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的重要论述,也高屋建瓴地指明了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的前进方向。
黄河呈几字形流经内蒙古自治区,沿着黄河分布有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五个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这一地区也是文化遗产分布的密集地区。其中,乌海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处,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处;鄂尔多斯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9 处,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8处;巴彦淖尔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59 处;包头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处,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呼和浩特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 处,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8处。以上五处地区,是古代历史文化最为发地的地区,仅国宝单位就达54处。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老牛湾长城
从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的“大窑遗址”,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海生不浪遗址”,再到鄂尔多斯青铜时代的“朱开沟遗址”,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在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地区也是我国古代岩画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巴彦诺尔市、乌海市等地,还发现古代岩画多达上万余幅,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内容最为丰富的古代艺术画廊。内蒙古的长城资源也异常丰富,战国赵、战国秦、秦、西汉、北魏、西夏、明等10个时代的长城在这一地区也都有分布,而呼和浩特市清水河老牛湾长城保存最为完好,也最为典型,号称“与黄河握手的长城”。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化遗产是内蒙古地区黄河流域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实物载体,也是草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实物例证。现已形成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彰显着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势与巨大的潜力。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多次强调,要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提炼、展示、传播文物蕴含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讲好文物故事,发挥阵地作用,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还特别强调要盘活用好文物资源。这对于我们以黄河流域丰厚的文化遗产为依托,加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以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在内蒙古黄河几字湾地区,分布有仰韶、龙山时期的众多山城,还分布有秦朝蒙恬开疆破土、建筑的36座郡县城址和秦直道遗址,另外,秦汉长城、战国的云中郡、定襄郡,北魏的盛乐都城遗址都分布在这一地区,见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效管理边疆地区高超智慧和完善的治理体系。通过这些文化遗产,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愈久弥新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其次,让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实物象征,文化遗产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与文明的物化遗留,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人们唯一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实体,具有无可比拟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对其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既是对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认知,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与智力支持的原动力。
再次,让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成为凝聚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力量。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展示,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平台。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蕴藏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遗产文化特色多元,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脉络。以习近平总书记“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鼓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来领航,以内蒙古自治区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抓手,“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守望相助,打造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要以文化遗产为平台,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优势,有效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目的。
最后,内蒙古自治区以内蒙古博物院为龙头,联合各级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好“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这个平台,通过“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央视媒体的推送,大力宣传弘扬好黄河文化。内蒙古博物院的取水地点就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水文站,是黄河中上游的分界点,是历史文化积淀的富集地区,具有典型性。而托克托县所在地位于黄河北岸古阴山脚下敕勒川平原,古称“君子津”,这里河流纵横,水草丰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敕勒歌》中描绘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即指的是这里。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发展定位,以“民族团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宗旨,抓住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打造好内蒙古的文化品牌,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任,讲好黄河故事,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