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无作者” ,仅靠口头传播,这首民歌一唱就是70年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0-02-11 19:31:10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0-02-11 19:31:1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引言

一首歌唱响一座城,一座城唱出一段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爱上传媒、各地IPTV分平台共同实施的大型全媒体活动《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以一“城”一“歌”的方式,以小切口见大面貌,以小故事讲大中国,唱响70年以来新中国奋斗前行中的大情大爱。

2019年10月29日晚,由山东省选送的音乐故事作品《沂蒙山小调》,在CCTV-9央视纪录频道晚间黄金时段《9视频》栏目隆重展播。这首诞生于沂蒙山这片红色热土的熟悉旋律,一经传唱,经久不息,被评为中国仅有的两首联合国优秀民歌之一。

在岁月与战火的洗礼下,《沂蒙山小调》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几易其稿,见证着沂蒙山区军民奋斗不息的坚定信念,记录着新时代沂蒙儿女的幸福生活和不变的红色信仰。

 

这首如今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曾激荡着革命岁月的红色激情,传承着革命精神的光荣力量。作为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民歌,《沂蒙山小调》并非一次性创作完成,它的词曲跟随着革命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其诞生过程和背后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越了歌曲本身所记载的内容。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薛庄镇白石屋村

1940年6月,在沂蒙山区,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抗大一分校在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当时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两位同志,受主任袁咸隆之命,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这首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旋律谱写的民歌,就是《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 1944年,前排左二阮若珊,右二 李林

两个月后,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李林和阮若珊又紧接着对《反对黄沙会》进行了重大修改,将反对黄沙会的内容段落改为抗日的内容,并易名为《沂蒙小调》。通俗易懂的歌词,悠扬动人的曲调,《沂蒙小调》一经传出,便迅速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随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然而,特殊时期的《沂蒙小调》并没有正式出版,只是依靠口头传播,即使已经唱遍大江南北,却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作者的姓名,甚至一度被认定为一首无作者的“山东民歌”。

 

△ 如今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词曲

1953年,《沂蒙山小调》最终出版。这年秋天,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因文工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在前两段歌词的后面,续加了两段歌词,重新记谱,最终定名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唱响了八百里沂蒙这片红色热土,唱出了沂蒙精神的传承发扬。

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带领村里80多个妇女,2天之内把2500多公斤粮食烙成煎饼送到了前线,彻夜不眠地为战士们做军鞋,在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主动承担起往前沿阵地运送草料和弹药的任务;“沂蒙母亲”王换于为了照顾八路军和抗日干部的孩子,在艾山乡设立托儿所,“同志们为咱出生入死,咱不能让他们断了根呀”;“沂蒙红嫂”张淑贞率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参军参战、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负责岸堤片十三个村庄的抗日宣传支援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来到到沂蒙,再次唱响革命老区的悠扬旋律,唱响70载不变的沂蒙精神。

音乐故事作品《沂蒙山小调》拍摄、制作历时近2个月,由北京爱上、山东海看总分平台和龙视天下公司携手推进,以真实故事为蓝本,实地探寻山东省临沂市在新时代沂蒙精神带动下取得的新发展,以一个个鲜活的职业代表为切入点,反映了新时代山东的蓬勃发展和临沂的崭新面貌。

 

在八百里沂蒙这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古老土地上,红色文化深刻注入到沂蒙人民的精神血液中,孕育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忘初心和使命的身体力行中不断传承和弘扬,一如蒙山巍巍挺立,沂水长流不息!

编辑:张凌云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查无作者” ,仅靠口头传播,这首民歌一唱就是70年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