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文化”算不算文化?8小时工作制不是冷知识!

副标题: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3-04-05 20:58:36
光华锐评微信公众平台 | 2023-04-05 20:58:3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清明,既是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不断追求精神向度的文化视野中是颇为重要的节点。然而今年的清明节,热议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有“加班文化”。

就在清明节前一晚,某企业员工因不满节日期间被领导要求加班,在微信群内吐槽并得到多位同事声援,迅速登上热搜榜。

“加班文化”一向都是职场上班族最有共鸣的话题,从“大先生”的金句常常被玩坏可见一斑,“我大抵是不愿加班的,横竖都是摸鱼”“我有两条腿,一条不想去加班,另一条也不想去加班”“是鲁迅不想加班,管我周树人什么事?”……

“加班文化”大抵算不得文化,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加班”的态度,是职场心态的折射。

2019年,曾有一部日本职场剧引发不少上班族的共鸣——《我,到点下班》。该剧改编自朱野归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女主角东山结衣不顾职场“加班文化”,坚持从不加班、到点下班,享受人生的故事。

32岁的女主角,之所以如此潇洒,恰恰源于她有过度加班牺牲健康的惨痛教训。也许《我,到点下班》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想主义之作。但是它所传递的企业价值观和职场认知,是很多上班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期待中健康职业生态应该有的样子。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作家、编剧蒋胜男带来的提案,也和“加班文化”直接相关。她建议加强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保护,对企事业单位八小时工作制执行情况加强监管。而这一建议,也冲上了热搜。

在提案中,蒋胜男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制造业等行业因特殊岗位临时赶任务存在的“996”,已经演变为多企业非临时的过度加班,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劳动者亚健康、大龄失业、生育率下降、消费低迷等社会问题。

节假日加班,更关系到社会文化和伦理层面的精神形塑。

法定节假日是国家制度的重要一环。比如清明节,承载着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依存,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也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默认加班,不仅罔顾国家制度安排,更有违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

清明节气正值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春和景明,是踏青春游、充电蓄力的好时机。默认加班,看似增加了工作时间,实则过度消耗劳动者精力,会损害团队的创造力与战斗力。依法依规是用人单位雇用劳动者工作的底线与前提。

一段时间以来,默认加班、隐形加班、“狼性文化”、“996”等所谓“加班文化”屡禁不绝,与“加班促进增长论”分不开。

日常工作中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加班是情有可原,而加班常态化,不仅会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还可能抑制和损害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要拼的是创新、技术、质量、管理,而不是员工的体力与耐力。

超时工作、无偿加班、“996”等问题,对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再生产循环,对劳动者个人生存与发展,对于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都造成极大影响和伤害,严重违背了劳动法规的规定。

“加班文化”算不得文化,拒绝加班不等于没有敬业精神。

其实,职场人拒绝的不是加班,而是无意义的加班、没有价值观的搬砖和没有能力提升的榨取。

直面“加班文化”问题,不但对结婚率、生育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让劳动者自身有更多的休闲与学习时间,也能让整个社会更具活力、更具创意,对社会新动能起到开启作用。扭转“加班文化”的过程会或许很长,但只要有力量去慢慢推动,全社会就会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健康的、有益于人才成长和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

(本文综合自网络)

编辑:张梦琪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往期回顾
正在阅读:“加班文化”算不算文化?8小时工作制不是冷知识!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